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

材料二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人们的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2020-03-1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地区间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焕发生机
2020-03-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间流传的歌谣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貌。下列歌谣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进步风尚的是
A.自己寻、自己找、自由结婚都说好
B.文明阳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D.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
2020-03-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如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一时的广告海报。因为很难找到女模特,广告商只好找了两位长相秀气的男士化妆后拍了这张经典照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A.国家衰弱导致审美趣味扭曲
B.商业发展迎合市民文化需求
C.商业营销冲击国人的价值观旧
D.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2020-03-06更新 | 457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在《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一文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变化的轨迹。1900年到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④留学教育的促进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0-02-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南开中学201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妇女无法享受学校教育。185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夫人在上海创立神文女塾。次年,美国传教士琼司女士在虹口创办文纪女塾。其后,上海女子学校纷纷创办。这说明
A.男女平等观念在中国迅速传播和普及
B.对外交流促使中国放弃了华夷之辩
C.鸦片战争使中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D.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
7 .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学习西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1)据材料一指出,上海人们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3)据材料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4)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它们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2020-02-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材料表明
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
10 . 上海开埠二三十年后,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女工。据统计,从1882年到1894年,上海有外商丝厂4家,华商丝厂8家,共有工人9600人,其中女工占90%。这说明
A.妇女是近代产业工人的主体
B.妇女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C.妇女的生存权利得到保障
D.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2019-10-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