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社会习俗新旧杂存
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革D.汉族传统思想复兴
2 . 据记载,民国初年的“北京指南”将“马车、自行车、汽车、电灯、电扇、叫人钟、洋式楼房、洋式火炉、洋式桌椅、洋眼镜、洋皮包”列为“文明器具”,将“赛车、赛马、踢球、运动会、秋千”列为“文明游戏”。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生活呈现新气象B.倡导西式文明成为社会共识
C.交通工具革新步伐加快D.普通百姓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3 . 《申报》记载:1912年10月,北京举行国庆纪念会时,“会场中有迫令游人剪辫,势将冲突者,旋经梁士诒手书‘剪发自由,不便强迫’数条,粘贴门内,众始释然”。由此可知,当时
A.移风易俗进程的艰难 B.封建残余势力仍强大
C.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西方文明尚未被接受
4 . 据记载,1903年民主革命家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这一现象反映了
A.生活方式出现了西化的倾向B.“断发易服”现象蔓延至内地
C.革命人士对传统习俗的妥协D.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2020-11-1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2020-09-24更新 | 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23年8月湖南《大公报》记载:“长沙某女子高等学校的校长借学生上操之际,令女生当场脱去裹脚.布,一律付之一炬,并规定以后再有裹脚者,从重处罚。”由此可知,当时湖南
A.社会新风开始盛行B.传统风俗根深蒂固
C.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女性得到彻底解放
7 . 据苏南地区某些方志记载:自光绪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邑人服装朴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绵绸府绸”。到40年代末,“旧时农隙之时,均纺纱织布,除供一家衣着外兼以出售,协助家用,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工业化导致苏南农村的贫困B.土布业与商品市场共同发展
C.近代工业的影响主要在城市D.自然经济没有受到洋货冲击
8 . 据记载,到1866年,上海“夷场”“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根,玻璃五色,铁栏错瓦,玉扇铜环”。这表明当时上海
A.中外融合民居的出现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西方建筑样式的传入D.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蹴鞠是我国古代球类运动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制球工艺有所提高,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经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或爱踢球,或爱看踢球。据《宋志·礼志》介绍,宋朝尚书省专门制定了蹴鞠仪式,并把它列进了宫廷庆典活动当中。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多处记载,当时的游春踏青、给皇上祝寿、民俗节日等活动中都有蹴鞠活动。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谋生的艺人,并建立了许多足球社团,社团制定有社规。宋代蹴鞠在花样翻新上比前代有所发展,形成了所谓“十踢”的基本踢法,并由之前追求射门比准转向了灵巧和控制球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兰雷、邢明非《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发展及消亡》

材料二   中国足球运动始于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各色风物纷纷涌进中国,洋人最先将足球运动引进上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现代中国足球运动主要在沿海侨乡和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开展,在这些地方,足球社团很活跃,形成了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为近现代中国足球的辉煌注入了强劲动力。“东亚病夫”的民族隐痛,使足球运动员在球赛中表达了构建近代中国民族体质新形象的内在诉求。民国期间,中国足球日臻成熟,一举成为亚洲足坛上的“巨无霸”。1913年至1934年间,一共召开了10届远东运动会,除了在第一届中国获得亚军,在其后中国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

——摘编自常家树《民国足球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蹴鞠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宋代蹴鞠运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019-07-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河南省中原联盟高三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D.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