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请求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

材料三   1950.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初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西方传统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社会因素。
(3)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2019-03-17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4月20日 《每日一题》 必 修2 周末培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基于农工产品比价的“剪刀差”以及前资本主义商业的高额利润,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四乡。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蔡肆、妓院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但中小工商业者的生活用品基本来自本土所产,他们所从事的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主要缘自外地市场的需求。

——摘编自孙竞吴《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开埠以来,洋货大量涌入,市场吸引力增强。人们不仅能从市场上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能以比家庭手工成本低得多的价格买到这些商品。如1872年到1886年14每时间里,棉纱价格就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最后竞使洋纱价格与中国棉花价格相等,传统纺织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城市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现代职业的诞生,如银行业,邮政业、新闻出版业等.增加了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纳能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他们改变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作息制度,如上下班制、星期日休息制等,逐渐融A到了城市生活中。这样,由于城市功能增强而集聚在一起的人——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买办等构成了城市的新兴阶层。他们打破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政治格局,成为一种‘新人类’一一都市人,成为城市社会最重要的产出。而这一类人无疑是近代城市消费生活的主体。

——摘编自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市镇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城市消费生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两汉时,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的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有何进步之处?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5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5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9年暑假作业总动员》高二历史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新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洲”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

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
2019-04-01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4月21日 《每日一题》 必 修2 每周一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建筑是和中国大家族完美结合的,四合院是其典型代表。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坎宅巽门”,正房必朝南,大门一般留在东南方向;西南方向最不样,那个地方一般就会设置厕所。影璧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为的是遮挡院子里外杂乱的景物,也是为了进免邪气进了自己的家。在标准的四合院里,还有一个二道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对于女性而言这扇门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在四合院的居住中,兄弟之间,正房、偏房之间都有严格规定。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严格遵守。

——摘编自《安得广厦千万间》

材料二进入20世纪后,居住“洋化”渐成时髦。清末重要政治人物那桐,在他住过的那家花园盖起了三间洋房,宣内摆放着全套西式家具,并配有一个西式厨房。越来越多的四合院被改造,很多宅院换下了糊窗户纸的下扇窗,改嵌玻璃,保证室内采光更充足、更敞亮。由于四合院铺地的方砖容易受潮,顶棚也容易坍榻,有些人家就干脆将老房改成水泥铺路,挑落顶棚,抹上灰顶。经过这样的改造后,四合院的舒适度大大增加。而辛亥革命后,四合院的居民大多不再以家族为单位了,传统的正房和厢房不见得一定给家长和儿孙居住。

——摘编自《民国:皇城根下的住房“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四合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合院存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住房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7-08-06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高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 . 越剧是民国以来浙江发展最快,观众是最广的地方剧种,最初只是男性演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班勃然兴起。据统计,到1935年,绍兴文戏有近200多个戏班,其中大部分是女班。关于女班兴起的原因,最恰当的表述是: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妇女
C.五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逐渐被接受
D.政府对文化的重视
2017-12-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广雅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5月冲刺专题训练历史选择题易错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