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简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具体表现。
2020-12-0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 简答题专练
2 .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方式上有何不同?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元、明四朝是中国古代竞技运动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击鞠、蹴鞠、相扑等项目代表了同时期世界体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宋代和明代,出现了圆社、踏弩社、水弩社等大量民间体育组织与团体,还出现了“筑球军”这样的职业球队与职业球员。相对于汉代,唐代和宋代的蹴鞠、明代的棰丸等运动都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规则,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强。中外频繁的文化交流促使很多外国的体育项目传入中国,并对击鞠等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很多运动项目都主要是在皇室贵族及统治阶级中流行。

——摘编自陈华慧《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变》等

材料二   民国以来,各界政府对体育事业均较重视。1915年,北洋政府发布《颁定教育宗旨》,要求重视国民体育,锻炼民众体格,保卫自身及国家。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民体育法》,指出民众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要求各自治村、乡、镇、市设立公共体育场发展体育。1949年,在新的国家制度下,体育事业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被纳.入国家计划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体育沿袭其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教育性等特点。在国家的强力组织、推广与干预下,群众体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践。

——赵薇朱汉国《论中共体育工作的政治化——以农村群众体育为中心(1927-196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至建国初体育运动与古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不同,并分析民国后各界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目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摘编自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在各方的努力下,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据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医疗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简析中国近代医疗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9-12-0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1期(考点15-2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C.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2019-06-18更新 | 25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9年高考总复习巅峰冲刺》 专题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的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有何进步之处?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城市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
10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5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9年暑假作业总动员》高二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