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方式上有何不同?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2 .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学习西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1)据材料一指出,上海人们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3)据材料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4)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它们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2020-02-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儿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之《“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材料三: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西腰。

——观棋道人:《京华俗咏》

材料四: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徐珂《清稗类钞》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服在民国初年流行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晚清到民国时期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