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概况
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洁观;注重门当户对
中国近代自由恋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西式婚礼、中西结合;离婚自由;看重性情、学问、思想等
20世纪5070年代颁布《婚姻法》、保障妇女权益;一夫一妻;看重家庭出身、工作、革命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修改《婚姻法》;婚姻大龄化;传统婚礼和西式婚礼并行;传统婚俗复兴;看重家境,有房有车

——摘编自任燕《浅谈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迁及原因》等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的中国历史知识予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在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分餐是主流就餐方式。秦汉时期,传统礼仪道德的影响仍然存在,饮食礼制的约束依然严格,人们依然尊崇一人一案,正襟危坐的就餐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胡床、胡坐传入,到隋唐时逐渐普遍化,与之相应的垂足的坐姿成为人们的习惯。这些条件的具备使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面食,从而向合餐迈出了一大步。在唐代,前朝那些严格的礼制约束大大减少,人们热衷于宴饮而且在饮宴活动中心态更加放达自由。显然,围桌面食、共享大餐的合餐方式更加适应这种心理需求。宋代,随着茶楼酒肆、瓦舍勾栏等公共饮食空间出现,加之椅子的完全普及、菜品的极大丰富等原因,合餐制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整理自李春芳《中国古代就餐方式演变源流及其原因探析》、重庆考古网《解密桌案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 (在建立民国的革命时代)“西餐”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官僚视为一种进步、文明的“身份”象征。而中西方餐饮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在于进餐方式是“分餐”还是“共食”。到了30年代,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卫生”知识,一些学人通过书报向民众普及有关知识,民众了解到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性,大家开始出现排斥“人我津液交融”的情感倾向,这使得以“共食”为标志的中餐成为所谓开明之士的诟病对象。同时,在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过程中,“共食”所依附的中国饮食也未幸免,一些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革命激进者对中国的共食制饮食发起猛烈的批评。有些公共卫生学者更是提出“饮食革命论———废止筷碗共食、实行中菜西吃法”。

——整理自林海聪《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就餐方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对就餐方式的新认识。
2020-07-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前明清之际,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西医传入中国。康熙帝曾用西医治病,《红楼梦》中多有使用西药的描写。由于对西医科学缺乏了解,有关西医挖眼、剖心等谣传屡见不鲜
鸦片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创办广州眼科医局(1835年),40年代后,西医逐渐在香港和通商口岸推广。同时,有关西医害人的谣言沸沸扬扬,魏源甚至记入《海国图志》
19世纪下半期西医逐渐推广到沿海、沿江和广大的中国内地,被中国人认可,至90年代在中国确立起比较稳固的地位。郑观应认为西医总体上比中医高明的多(1894年)
20世纪初严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猛烈抨击中医,完全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恽铁憔等中医理论家奋起反击,形成中西医论争。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承认西医
20世纪30年代废止中医呼声持续高涨,南京政府颁布《西医条例》(1930年);中医界坚决抗争,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1936年),承认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提取3条或3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