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邮政和通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某班同学开展了“颐和园史迹寻踪”的历史考察活动,围绕其耕织图景区和皇家电话专线展,分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研讨。
第一组:寻找《耕织图》中的历史信息

南宋楼璹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元、明、清皆以此为范本。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

乾隆《棉花图》共16幅,每图附有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从棉花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乾隆特为每幅图题诗一首,后以木版、石刻、烧制瓷书等方式颁行天下。


(1)图1中的农具是产生于隋唐时期的        ,图2则可追溯到元朝        对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耕织图》历史价值的认识。
第二组:探究“昆明湖水操学堂”的功过得失

1886年,在耕织图景区的旧址上兴建了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内学堂主要学习西法测算、天文、驾驶等航海技术课程,外学堂则主要进行行船、布阵及施放枪炮等方面的基础学习与训练。学生的来源是清一色的满族八旗子弟。学堂的设置为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提供了正大光明的借口。学堂耗费巨资购买了十几艘大小船只,其主要作用就是打着“训练”的名号,为慈禧在昆明湖游玩时执行“御船”拖带和保驾护航的任务。


(2)同学们都认为该学堂可用于研究19世纪60至9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对其如何评价有不同观点。请你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

第三组:梳理“皇家电话专线”的发展脉络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电话进入了中国,最初只是简易传声器。20世纪初,外国人开始在北京设置电话。1903年,清政府架设了通往颐和园和各兵营的电话线,这是北京最早的自办专用电话。1904年,北京第一个面向社会的电话局开业,用户主要是各国驻华使馆及部分衙署,总计不满百家。1905年,北京电话总局成立,此后还开通了到上海、武汉等地的长途电话。1908年,自颐和园到中南海的电话专线开通,供慈禧和光绪使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到1911年,北京的电话已达3000门,使用范围包括政府机构、官宦府邸、银行、医院、学校、工厂、报馆、店铺等。


(3)依据材料,概括晚清北京地区电话的发展变化。
2019-08-0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A.电报电信业
B.航空运输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2019-09-22更新 | 109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2018年春季普通高中高二会考历史试题
3 .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这项近代发明指的是
A.电话
B.电报
C.电影
D.互联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胡适日记全编》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事情:1922年5月30日,“与宣统帝约了去见他……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二人的这次见面是因为末代皇帝对某一新式通讯工具的使用而引起的。它最有可能是
A.书信B.电话C.广播D.手机

7 .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驿传道路上设置固定的进食与住宿处,称为“邮”“亭”“驿”或“传舍”。汉代改邮为置,“驿”的称呼广泛使用。驿置指长途传递文书的设施,提供轻车快马,速度较快。

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驿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比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的共同点。

材料二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2)阅读材料二,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一些地区提供原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过程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3)依据材料三,围绕交通的作用确定一个论点,结合古今中外的史实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9-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历史5月综合练习二模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C.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9 .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此竹枝词赞扬的是
A.铁路运输
B.通讯工具
C.航空事业
D.航海事业
2018-01-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会考练习历史试题
10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场景一   上海从早年的一个滨江茅屋、芦苇为邻的港湾鱼镇骤然变成十里洋场市面兴盛的放洋巨口,仅用了数十年时间,它的通商贸易额很快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场景三     在上海还陆续创建了一些轻工业企业,如面粉厂、纱厂、罐头食品厂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近现代中国社会》

场景四     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

——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在上述生活场景中,提取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有关信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2020-02-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