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邮政和通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遭清廷婉拒。

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李鸿章则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清廷对电报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9-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上海租界出现的新生活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逻辑清晰)
2020-01-07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卷(十)历史试题
3 . 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历史资料
11世纪前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11-15世纪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17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016-11-27更新 | 1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统练文综历史试卷0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18211850)年间,英国人开始在香港设立邮局。其后,与中国通商各国,亦各在中国设有邮局,以为外侨传递消息之用。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始建议创办邮政。1878年,始于北京、天津等地先后设送信官局,以赫德主其事。1890年,各通商口岸继续将邮局推广,其办法是以每一海关区域作一邮务区域,各海关税务司兼充邮务司。其后关于邮政之管理,专派一邮务长充任,而仍驻于总税务司公署,归总税务司节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面临着新形势下社会大众迸发出的巨大用邮需求。邮电部认识到,中国邮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19796月,国务院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新的调整实行邮电部和省(市、区)政府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体制。1981年,邮电部作出“关于加强干线邮政运输工作的决定”,组建了16个跨省干线车队,新辟邮路37条,月增运力13万袋……此外,诸多邮政新业务也应运而生。19801984年,分别开办了国际和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6年,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储业务。

——摘编自朱晓东《中国邮政跨越时空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020-12-16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甘肃成批出土简牍10余次,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的内容以秦汉行政文书为主,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内容包括边塞军事机构对兵器、廪食、俸钱等物资的流水账目及会计报告和关于各种人员的名单。通过簿籍,可以管窥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通行公文是各级机构间上传下达的文书,有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的,也有关于日常管理值班的。甘肃简牍中还包含大量的律令,涉及军事、治安、边疆、土地、吏治、养老、赋役等多方面。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文书透露出执法重要环节的各种信息,生动反映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的诉讼程序和司法情况。

——黄兆宏《“经国之枢机”——甘肃简牍与秦汉时期行政体系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清朝长期实行的谕旨奏折制度悄然发生变化,新型谕旨奏折逐渐形成自身的寄发程式与管理制度。通过电寄寄发的谕旨称“电旨”,上行文书出现电奏,电奏由臣工拟定,交电报局寄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再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送军机处进呈。历次钦奉电旨、电奏、电信,按月分缮清折咨呈军机处、总理衙门查核。1906年10月,皖北遭遇严重水灾,安徽巡抚恩铭向清廷电奏此情,并请求“拨发藩库银十万两,以资赈抚”,清廷闻后立即寄出电旨允准。

——夏维奇《晚清电旨电奏发展述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甘肃简牍所反映秦汉政治的基本特点,说明甘肃简牍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行政公文出现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877年创建于台湾,全长95公里1879年,正当中俄伊犁交涉紧张、举国备战呼声强烈之际,李鸿章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协助下,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而且改用汉字传递电文天津电报试设成功后,李鸿章上奏清廷,以通讯快捷、有利防务为由,请准予推广,并着手筹设沟通南北洋的津沪电报。清廷批准后,李鸿章旋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担负筹设津沪电报及向全国推广事宜同时,在天津设电报学堂,从丹麦聘洋人来华教习电学收发报等技术,培养自己的电报人才、津沪线建成后,向南延伸的另一条南北干线是贯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沪粤线此后,西北地区电报业也发展起来,由西安至嘉峪关的官线于1890年冬竣工,后该线展至乌鲁木齐,旋又至边境塔城。随着电报的广泛运用,李鸿章将电报总局改为官督商办,招募民间资金进行发展,如保定经太原到西安由电报总局招商承办。到甲午战前,全国官、商电线总计达46492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电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电报业发展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1899年11月19日),时任督办铁路大臣大理寺少卿的盛宣怀向皇帝提交了奏请开办电话业务的奏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盛宣怀奏由中国电报总局开办电话折

“德律风(telephone音译)创自欧美,于电报为支流……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咳,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只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中国之有德律风也,自英人设于上海租界始,近年各处通商口岸洋人纷纷谋设……他日由短线而达长路,由传声而兼传字,势必一纵而不可收拾,不特中国电报权利必为所夺,而彼之消息更速于我。制防不早,补救何从?现在官款恐难筹措……惟有劝集华商资本自办德律风,与电报相辅而行自通商各口岸,次第开办。再以次及于各省会、各郡县,庶可预杜诸邦觊觎之。”

……

“督办铁路大臣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奏:电报公司拟添设德律风,杜外人觊觎之谋,保电局已就之利。允之。”

——摘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奏报开办电话的历史背景。
(2)分析当时中国自己开办电话的意义。
2020-01-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



材料二   中国的驿站是古代至清末官方设立的军政交通运输组织,是“用于传递军政公文、情报,转送军需物资和贡物及保障过往官员、军人食宿等的处所。”有“驿传”、“邮驿”、“邮传”等不同称谓。

近代以来,随着驿站体系自身的腐败和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驿站体系逐渐没落,在民政上逐步让位于近代交通和邮政体系。1896年,清朝正式办理邮政。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

——据郜耿豪《中国历代驿站发展特点略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通讯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析中国古代驿站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驿站”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9 . 某班同学开展了“颐和园史迹寻踪”的历史考察活动,围绕其耕织图景区和皇家电话专线展,分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研讨。
第一组:寻找《耕织图》中的历史信息

南宋楼璹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元、明、清皆以此为范本。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

乾隆《棉花图》共16幅,每图附有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从棉花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乾隆特为每幅图题诗一首,后以木版、石刻、烧制瓷书等方式颁行天下。


(1)图1中的农具是产生于隋唐时期的        ,图2则可追溯到元朝        对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推广。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耕织图》历史价值的认识。
第二组:探究“昆明湖水操学堂”的功过得失

1886年,在耕织图景区的旧址上兴建了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内学堂主要学习西法测算、天文、驾驶等航海技术课程,外学堂则主要进行行船、布阵及施放枪炮等方面的基础学习与训练。学生的来源是清一色的满族八旗子弟。学堂的设置为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提供了正大光明的借口。学堂耗费巨资购买了十几艘大小船只,其主要作用就是打着“训练”的名号,为慈禧在昆明湖游玩时执行“御船”拖带和保驾护航的任务。


(2)同学们都认为该学堂可用于研究19世纪60至9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但对其如何评价有不同观点。请你结合所学将下表填写完整。

第三组:梳理“皇家电话专线”的发展脉络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电话进入了中国,最初只是简易传声器。20世纪初,外国人开始在北京设置电话。1903年,清政府架设了通往颐和园和各兵营的电话线,这是北京最早的自办专用电话。1904年,北京第一个面向社会的电话局开业,用户主要是各国驻华使馆及部分衙署,总计不满百家。1905年,北京电话总局成立,此后还开通了到上海、武汉等地的长途电话。1908年,自颐和园到中南海的电话专线开通,供慈禧和光绪使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到1911年,北京的电话已达3000门,使用范围包括政府机构、官宦府邸、银行、医院、学校、工厂、报馆、店铺等。


(3)依据材料,概括晚清北京地区电话的发展变化。
2019-08-0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受介绍物理学家赫兹电磁震荡实验文章的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第一个使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使无线电信号越过英法海峡。马可尼没有满足,他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大西洋。1902年,试验成功,加拿大政府特地拨出1.6万英镑,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和加拿大洲际无线

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天,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就可以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和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成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了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

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