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邮政和通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自电报发明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交官员曾纪泽最早在清政府许可下开始使用“电奏”。中法战争后,“电奏”逐渐成为清政府官僚系统内部主要的新型文书形式,并形成了“电奏”制度。这反映出(     
A.电报技术已在清朝野普及使用B.电报使用极大提升清军战斗力
C.外交需求根本上推动了电报使用D.新技术有助于政府治理现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随着电报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中文报刊开始发行新闻号外,报刊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高;电讯作者往往须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人们最想了解的信息,这大大遏制了新闻的文学化倾向。由此可知,电报传入中国(     
A.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密切了国人的日常交流
C.增强了时事的传播力度D.促进了教育的深度普及
2022-11-25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列强反复要求在中国铺设电报电线,引发清廷内部的大讨论,清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办电报的必要性,即“藉收自主之利权,以杜洋人之觊觎”。郑观应,王韬等人也从商业、军事等角度阐述了电报的巨大价值。在社会各界要求自办电报的呼声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李鸿章于1880年设立了天津电报学堂和天津电报总局,当年年底开始正式通报,电报线路的开通和使用,使许多督抚大员看到了电报的便利性,开始齐心协力地兴办电报,在电线架设过程中,清政府对窃毁电线杆、造谣聚众等视情节轻重分别治罪。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络。电报一经设立,便受到各界的欢迎。朝廷指挥军事,“号令各营,顷刻响应”;轮船招商局“遇有要公,随事随时分别缓急,函电商酌”;“商贾贸马,借电报以通达市价……强富之功基于此矣”。电报局的营收则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激增二十五倍,成为近代企业的成功典范。

——摘编自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电报事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电报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邮驿通信的突出成就是邮驿网络设施的基本建成,秦朝时期政府通过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有效促进邮驿的发展,并诞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邮驿”,魏晋南北朝颁布《邮驿令》,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的邮驿性质,宋沿用唐制,又创设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代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代《大明律》中有专门关于邮驿的详细规定,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晚清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原有邮驿旧制被打破,形成驿站、民信局和近代邮政并存局面,后裁驿归邮,近代邮政完全取代传统邮驿。

——据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

材料二   1865年,利富洋行英国商人雷诺架设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金塘灯塔的电报线路,上海道台丁日昌对此举动密切关注,决定如阻止无效,“即令百姓于黑夜中潜行拔去”,1865621日,川沙厅县遵照丁日昌指授,密饬差保协同乡民于夜间拔毁利富洋行227根电线杆,计程42里。英国领事马安就此事索赔白银2000两,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认为此事为民事纠纷,称乡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

——摘编自韩晶《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

材料三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信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卷27《奏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电报技术在中国面临的不同处境,并分析不同处境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信息传递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2022-08-24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865年,利富洋行英商雷诺擅自架设了上海浦东小到黄浦江金塘灯塔的电报线路。地方县令遵照丁日昌指授,密令差保协同乡民夜间“悉数拔毁”,共拔毁利富洋行电线杆柱227根,计程42里。利富洋行电报线的遭遇表明(     
A.民众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B.中西思想文化存在隔膜
C.洋务企业科技受制于西方D.传统邮驿制度逐渐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英国人赫德主办大清邮政时期,因为侨批信多无详细地址和具体收件人姓名而无法投送,海外华侨劳苦大众和其国内家属都拒绝向“大清邮局”交寄邮件。该史料可以佐证(     
A.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B.大清邮政成为英国工具
C.近代邮政方便了物品传递D.晚清邮驿仅服务于官方
2022-06-30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客邮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私设的邮政机构。《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或香港邮政局管辖,以备万一发生争议时可引用外交文书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后来,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应允。客邮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清朝的外交与国际接轨B.西方侵略中国方式的巨变
C.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D.近代中国邮政体系的确立
2022-05-29更新 | 30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2届高三五月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晚清“邮政”一方面依赖于全国各地驿站而存在,另一方面,具有“舶来品”的基本属性。图1、图2、图3为晚清山东邮政时空格局演变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备注:

1.三图中的鲁西(平原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东(沿海丘陵区)为驿路格局。

2.图11860年山东驿站与驿路格局;其中的黑点为驿站,连黑点成线为驿路。

3.图21896年山东邮界邮政路网(1878年烟台试办邮政并建立邮界)。

4.图31907年山东邮政路网(1903年建成济南、胶州、烟台邮界邮政路网)。

——摘编自王含梅《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时空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山东邮政路网的演变特点进行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华商加强在东南亚的贸易后,每年数次雇用信使将资金运送到中国。在移民的早期阶段,这种汇款方式或多或少是随着机会的出现而发展的。这些信使大都是第一代移民,与汇款人有亲属或地缘关系。明清时期的“禁海令”意味着充当移民都是死罪,航行途中也会遇到许多危险,从汇款到收到回执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这些汇款及附带的书信是海外华人连接家庭与侨乡的重要纽带。这种联系既体现在人员、商品的跨境流动,也体现在对“华人身份认同”的保持上。

材料二   1860年《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加剧了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经营侨汇的批局业务得到了发展。批局利用邮船或内河轮船上的网络,几乎可以到达中国所有的城市和县城,还以多种方式从他们与银行的关系中获益,从而确保汇款的安全。19世纪,大量的侨汇被用于重建厦门、汕头等东南侨乡城市,促成了东南部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特别在电信开始后,侨汇时间缩短至一周到十天。日本全面侵华初期,华侨通过侨汇渠道把来自海外的大量捐款和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国内,在他们的信封上印上了呼吁联合抵制日本的口号。1949年后,汇款继续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班国瑞、刘宏《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华侨汇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侨汇业务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简述侨汇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晚清时期,多种邮递方式并存,出现了官办罪站既贪污腐败,又不传递商民邮件:民信局虽然活跃,但又各自为政,过于分散:各国在华“客邮”,既既侵犯中国主权,又任意走私”的局面。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建立近代邮政制度的必要性B.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C.列强“客邮"居于优势地位D.晚清时期长途贩运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