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刊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近代出版业。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及大型印刷机被很好地用于出版行业,(欧洲)印刷品的外形开始摆脱之前的手稿或手抄本外形,印刷品的出版数量相比之前急剧提高。印刷出版行业在这一时期已经遍及欧洲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巴黎、威尼斯和里昂是当时欧洲的出版中心。出版行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人阶层,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商人需要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后,他们受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驱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拓宽印刷书籍的销售市场,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保证。不论是出于完全的经济目的还是怀抱宗教或政治理想,印刷商都亲历了宗教改革——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运动,而他们的出版行为,更使其第一次真正获得了上至国王、下至普通民众的重视。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

——摘编自张炜《社会变迁的催化剂:16世纪英格兰的印刷媒介》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印刷术陆续传入我国,经不断改进,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报纸、杂志、近代新型教科书和连环画等大量出版。1879年,点石斋印书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家私人出版企业的出现。此后,近代性质的民营企业大量出现。在晚清经史子集出版以后,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以图书(主要是译作)为载体,大量涌入中国,同时,晚清中国的图书典籍也被大量翻译成外文,广泛流入英、法、德、俄、日等国。

——摘编自肖东发、杨虎主编《中国出版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出版行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出版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2-05-15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1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吴川灵《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统计与研究)

材料二   建国后,政务院成立的国家出版总署,设立专门的期刊管理机构。在1950年至1952年之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期刊发展的政策,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础(见下表)。

关于期刊发展的政策(部分)

时间单位/会议政策
19509全国第一次出版会议《关于改进期刊工作的决议》
195010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
19528政务院《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到》
《期刊登记暂行办法》
195212邮电部、出版总署《关于改进出版物发行工作的联合决定》

——摘编自段艳文(与新中国共成长同新时代齐奋进一新中国期刊70年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出版类期刊数量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期刊发展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022-02-1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著名报人籍贯和重点活动地区分布排名统计表

排序

籍贯

人数

重点活动地区

人数

1

江苏

22

上海

48

2

浙江

17

北京

36

3

广东

14

陕西

19

4

湖北

7

江苏

18

5

四川

6

重庆

13

6

湖南

4

香港

10

7

江西

4

湖北

9

8

福建

3

河北

8

9

上海

3

广东

7

10

河北

3

浙江

7

11

河南

2

天津

6

12

天津

2

台湾

6

13

山东

2

四川

4

14

陕西

2

山东

3

15

内蒙古

2

山西

3

——摘编自马庆《论中国近现代报人的地理分布》


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批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2-05-12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高考压轴卷历史试题(全国乙卷)
4 .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咸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2022-03-18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出版书籍,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在兽骨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铭文,已包含了出版物的元素,主要为个人行为。……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商务自创办之初,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怀揣文化理想,承担起了近代印书馆的文化使命。它所确定的方针即是“一方发扬固有文化,一方介绍西洋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

——摘编自吴平《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中的“道”与“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俄国应于19034月撤退在东北的侵略军。但是,俄方不但不撤,反而向清政府另提出七项新要求企图独霸东北。消息传出,中国爆发了拒俄运动,并引发了创办白话报的高潮,19031904年共计28种。1904年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主张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来办报,且“价格便宜,穷人也可以买得起”。他提出“国民启蒙”的口号,主张“国语教育”,紧扣两个主题:一是政治上反帝爱国救亡;二是文化上宣传民主、科学。该报很快声名鹊起,发行仅半年,销量即达数千份。在全国大城市如南京、上海、镇江、扬州、武昌、长沙、南昌等,均有代派处,特别在安徽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著名革命家吴樾、朱蕴山等,都从中接触到“新学”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徽俗话报》的影响。
2021-04-29更新 | 26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好题精选(第1期)-专题1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 . 改革与发展

材料一   英国改革运动从1760年开始,出现了几次群众运动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影响英国,激发了下层人民的政治热情。当时普莱斯(新教牧师)在参加“光荣革命纪念协会”的庆祝活动时说:“光荣革命最重要的遗产是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并可以随时撤换它。”经多次群众运动,1831年,辉格党在下院公布方案,提出把议席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主要是工业城镇,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等。1832年4月,辉格党法案第三次在下院通过,6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改革使中等阶级多数获得了选举权,并没有造成大的体制改革,其意义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成效。

材料二   如图是《解放日报》最早刊登的商业广告图片。


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刊登商业广告的党报。它的“全国第一”还有:1979年8月12日,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非正面新闻: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1980年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年1月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年1月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的报纸;1993年1月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成为第一个摸石头过河的人。

——摘编自《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2)对《解放日报》所出现的众多“第一”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6-15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衔接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15~1911,海内外共出版中文报刊1753种。其中,上海出版的达460,占总数的26%。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在上海发行的报刊数量,名列全国之首,既有《申报》《时务报》等较为严肃的报纸,也有大量具有浓厚商业市井气息的消闲性小报,如《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等。据相关统计,1899~1911,全国共有中文期刊224,其中在上海出版的达69,占总数的42.3%1860年代以后,随着美华书馆迁沪,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益智书会、广学会等西学出版机构的创办,上海很快成为西学出版中心。20世纪初以来,上海成为中国无可争辩的新出版中心。1920年代初,上海有日报13,月刊50,约有12~30种周刊或双周刊。据相关统计,1912~1935,中国350家出版机构、团体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著作约为13300多种。其中,商务印书馆占3350多种,即总数的27.3%。无论从报刊,还是书籍出版,上海都可以说是独占了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这一新出版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1937

一一摘编自邹振环《上海出版业百年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并介绍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中国无可争辩的新出版中心”的原因。
2021-01-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五)全国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