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刊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D.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2023-03-27更新 | 642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免赏罚和大臣的章奏文报。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刊载过去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用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1809年,英国评论杂志《每季评论》创刊,受到了保守主义者的欢迎。马戛尔尼使团之后,过去伏尔泰、魁奈对中国的推崇受到英人的嘲讽与驳斥。《每季评论》经常指责来华耶稣会士在向欧洲介绍中国时隐瞒了耳闻目睹的事实,而仅述及从书本上读到的东西。1821年,《每季评论》对中国的批评有所缓和,比较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19世纪30年代以后,《每季评论》密切注视中英贸易与冲突的发展。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每季评论》刊出了长文《中国事务》,讨论鸦片贸易与对华战争问题。它提出用陆军进行远征是不可想象的,对中国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应该选择在广州,然后海军沿海岸北上。这种威慑将迫使中国朝廷求和,从而订立由中国皇帝批准的条约。最后它又提醒英国军队,中国人十分诡计多端,不能过分低估他们的力量。

——整理自张顺洪《<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每季评论》中有关中国报道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关系产生的影响。
3 .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你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报刊业全面繁荣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