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4年,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该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回到1.29美元/盎司。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密切注视美国购银法事件的进展,从政府到金融界都向美方表达了强烈反对法案的意见,但美方并没有正面回应。对此,中国决定采取单方面措施,1014日,中国宣布自次日起对白银出口征收10%的出口税,但出口管控措施效果有限。到了1935年春天,国际银价已经比中国国内银价高出50%。193521日,在中国驻美公使馆至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种种迹象证实,上涨的通货价值,就中国来说,实为灾难”。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1934年比1931年下降了23%,当年下降了6.5%,1935年又下降了2.5%。1935年月国民政府采取新方案最终度过这场白银危机。

——摘编自张婕《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

材料二   201610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购银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有何新特点,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格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它确实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对俄国(苏联)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祸福兼有的事情。五年计划和大萧条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受到的影响。

——摘编自(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说明对俄国(苏联)人民来说“祸”与“福”各指什么?指出苏联“独特实验”的模式是什么?
(2)材料二中“灾难深重的世界”指的是什么?罗斯福“付诸实施”的政策是什么?
2019-10-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货币政策应适当调整,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罗斯福政府)答应把巨额款项分配给数以百万计的生产主要农产品的农户;承担为千百万失业者谋福利的责任;同意进行影响深远的地区性计划实验;保证拨款数十亿美元以使住宅和农场不被取消赎取权;承担巨大的公共工程开支;为全国的小额银行存款进行保险;并且第一次规定了联邦对华尔街的管制。

——【美】威廉·爱·洛克滕堡《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

材料二   里根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美国政府的经济决策难以顺利进行,使千百万美国人民的生活无法维持……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美国战后长期采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并指责过去为追求“充分就业”,滥用财政、货币手段去人为地扩张总需求,既削弱了储蓄与资本形成,导致了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又过度刺激需求,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要实现制止通货膨胀的目标,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必须废除……里根政府把货币政策作为征服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并且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放到了首位。

——摘编自张士新《论里根政府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府经济举措的主要目的和实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政府的这一货币政策,颠覆了战后资本主义哪一重要经济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以“美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260字左右)
2019-12-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

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综上所述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