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危机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达1280万人,占当时美国劳动人口的28.4%;德国失业人数达600万人,几乎占全国工人的一半;英国失业人数近300万人,法国失业人数达150万人。这反映了经济危机(       )
A.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地B.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C.加剧世界紧张的局势D.导致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2023-07-0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武汉三镇(汉口、汉阳与武昌)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其中汉口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1862年汉口设立海关。1867年对外贸易额仅3500万海关两,1902年达10.32亿海关两。1889年,张之洞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1893年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1898年又创办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等人筹办了“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人口约10万。

——摘编自刁莉《九省通衢的近代汉口》等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部分)成就数据表   

类别 20012020
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4.3%14.7%
制造业增加值3.5万亿元26.6万亿元
服务出口额3243亿元1.9万亿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570亿元1.1万亿元

——摘编自薛荣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回顾与展望》等

材料三   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摘自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武汉三镇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以来典型史实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进行论述。(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2023-04-0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启动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3 . 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认为,法国对捷克履行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此而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当希特勒在1938年抛出苏台德问题时,最紧张的是唯恐被卷入战争的英国。由此可见,当时(     
A.英法无力抵御法西斯的扩张B.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对外政策
C.德国法西斯主导了欧洲局势D.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
2023-03-22更新 | 86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1931年,英国政府明令禁止黄金出口,英镑兑美元大幅贬值。随后,日本和美国也放弃了金本位。1934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贬值40%,并成立了美元集团。这表明当时(     
A.黄金丧失了世界货币地位B.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亟待重整
C.货币贬值缓和了经济危机D.经济自由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重要的世界性危机

时间危机概况
1914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巨大人员和经济损失,加速了欧洲霸权衰落的进程。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世界格局发生深刻改变
19181920西班牙大流感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超过超过5亿人感染,2500万人死亡。突如其来的大流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也开启了欧美国家全民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的讨论与尝试
19291933经济大萧条由美国股市崩溃开始,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迫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放弃盛行一时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德、日、意等国甚至走上法西斯集权道路
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等传统强国失去了对于世界格局的支配权。美国再次成为最大的赢家,利用自身的实力,主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美国规则”成为世界的规则
1962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发射场。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该次危机险些引发双方之间的直接冲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危机才告平息
1973第一次石油危机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大幅提高原油价格,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性危机”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世界近现代经济

材料一   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而在英国出口增加额中,美国占据了大约60%。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凯文·H.奥罗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在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方面,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在稳定国际金融形势方面,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振兴美国国内经济,但英法却强调币值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摘编自金卫星《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
2023-01-0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7月,联合48300个商会的美国商会发表决议指出:“承认苏联是从美苏贸易关系中获得任何重大利益的先决条件。”美国出口商表示“希望尽快与苏联建交,不然的话,美国就会丧失一个有利的市场”。后不久,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由于苏联政府是稳固的,由于所有国家都承认苏联政府并同它建立了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参议院和众议院特决定……同俄国的苏维埃政府进行会谈。”同时,苏联也在积极谋求苏美关系正常化。双方很快就所谓“苏联的宣传”“限制外国人的权利”以及债务和财产赔偿等问题达成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摘编自陈从阳、李晚景《1933年美苏建交中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戴高乐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力量分配变得再简单不过了,再粗暴不过了……只有美国和苏联是强国。”但从一开始美苏对雅尔塔协议就理解各异。美国企图通过雅尔塔协议使苏联放弃对东欧的影响,苏联则认为雅尔塔协议确认了东欧历史趋向。1947年。杜鲁门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里根说苏联是“罪恶的帝国”,苏联则更坚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美苏关系结构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强权政治,还增添了“核威慑”这一新的竞争手段,战后的军备竞赛造成95%的核弹头集中在美苏两国手中。

——摘编自杨铮《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购银法案》,规定美国的金银储备中银应该占四分之一,应提高银价,禁止白银出口。此举使国际银价暴涨,美元大幅贬值,中国白银相对升值,美国对华出口增加,中国对美出口减少。由此可知,美国通过《购银法案》旨在(     
A.对外转嫁危机B.独占中国市场
C.掠夺中国白银D.实现美元贬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美国小说《愤怒的葡萄》发表于1939年,以破产佃农乔德一家的大迁移为中心,描述了经济恐慌爆发之时美国的景象:银行的冷血、农民的悲惨、警察的蛮横、资产者的无情。小说1940年被改编为电影,被重印和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经典作品。据此可知(     
A.大危机根源于资金链的断裂B.大危机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农民大迁移加剧了经济恐慌D.经济恐慌使社会结构得以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33年,中美签订《美棉麦借款合同》,规定由美国公司向中国政府贷款5000万美元,用以解决中国粮食短缺问题.其中4000万用于购买美国棉花,1000万用于购买美国小麦,所购棉麦只能在中国销售,不得流入世界市场。这一合同(     
A.维护了美元金融霸权地位B.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C.不利于中国开拓国际市场D.有助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