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苏联画家尤里·皮门诺夫在创作于1927年的作品中,描绘了工人们正在工地的前台辛勤地工作,苏联工人绝大部分是白色人种,但画家在画作中把一些工人的脸和身体的颜色画成了黑色。尤里画作的这一表现方式(     
A.凸显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B.强调了一五计划中重工业的发展
C.反映了画家艰苦的生活环境D.体现了冷战背景下苏联绘画特点
2023-11-10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25年,斯大林讲道:“资本家建立统一战线和举行联合进攻这种威胁会造成一个大圆箍,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地把我们全国束在苏维埃政权的周围,来反对帝国主义强盗。”材料所谓“大圆箍”的基础和核心是(     
A.华沙条约组织B.苏联人民浓厚的家国情怀
C.新经济政策成效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023-04-09更新 | 328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2023-01-07更新 | 285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     
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
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8-14更新 | 71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6 . 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A.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B.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较小
C.农产品进口贸易不断扩大
D.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
2022-07-09更新 | 33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7 . “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并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轻工业增长了100%;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4%,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乌拉尔地区及西伯利亚出现了一批工业城市,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99.8%。这说明苏联的“二五”计划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有力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C.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发展手段D.克服了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022-06-08更新 | 1046次组卷 | 7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8 .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
匮乏。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这从根本上说明
A.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B.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
C.轻、重工业没有协调发展D.忽略了市场经济规律
9 . 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这表明
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2.71.7
1932年14.861.5
1937年56.193.0
A.农业生产力发展呈现良好态势B.工业化有力支持了农业集体化
C.农业集体化制约了工业化发展D.斯大林模式适应了苏联的国情
2022-05-09更新 | 278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天津卷)
10 . 学者指出,"实现强国梦是俄国人的夙愿,历代统治者都在试图实现这一梦想,十月革命后,联共(布)同样没有放弃这一理想,而险恶的国际环境更是加强了实现强国理想的决心,并且把以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强国理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该学者旨在论证
A.社会主义的建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B.战时共产主义是应对形势的必须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D.计划经济体制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