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有人批评苏联:“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失当,这部大车在走了一段距离之后,驾驶人员虽然猛深油门,引簟却不但不加快,反面越来越慢,最后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这一评论主要针对苏联
A.改革的局限性B.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C.工农业比例失调D.体制的弊端
2 . 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阅读材料:
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推行时段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斯大林模式1928—苏联解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列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3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B.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D.政府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4 . 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如赫鲁晓夫改革时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苏共领导人的这些改革
A.彻底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都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D.试图改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为发展工业,向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2019-05-21更新 | 338次组卷 | 26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盘县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6 .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       
A.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宏观调控的商品经济体制
D.政府间接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