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时间:内容: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____年夏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损害了____,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____年3月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模式1924年1月特点: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____
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____。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2022-09-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导学案)-导学案(纲要下)
2 . 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     
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
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8-14更新 | 72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大国崛起》中提到:“(苏联)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极快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苏联完成工业化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B.人民群众辛勤努力
C.苏联模式的逐渐形成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022-06-29更新 | 242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从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仍没有根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
改革
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022-06-0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晨读晚背】2022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默写记背(经济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斯大林模式”
所有制形式:_______________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____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排斥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以_______________管理经济
2022-06-0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晨读晚背】2022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默写记背(经济史)
6 .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_______________政策 1918-1921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实施________________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内容)
工业全面推行______________控制关系国家命脉的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中小企业等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
贸易取消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实物分配制
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022-06-0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晨读晚背】2022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默写记背(经济史)
7 . 斯大林时期为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哪三大政策措施?有何积极作用?又有何弊端?
2022-06-02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下默写提纲07单元两次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8 .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遭受挫折的教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列宁和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2021-10-28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思之窗·思考点·问题探究】专辑-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0 .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以下哪一项不能用来说明苏联模式的特点
A.制定了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思想文化体制
C.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和斯大林
D.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2020-08-14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33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A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