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饿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1929年,租让给外资全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0.6%。

材料二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利用政权高速度地发展经济,从发展重工业开始。重工业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资金一是靠国有企业的利润积累;二是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工业品出售价格,向农民征税;三是号召人民艰苦朴素,用发行公债的办法将消费责金转为建设资金。

——以上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联)对工商业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斯大林经济理论的影响。
2022-07-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战略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在“一五”计划中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6年1月,苏联收购了6.3亿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粮食。1927年1月,苏联只收购了4.28亿普特粮食。1927年苏联粮食减产,国家的粮食收购量减少5.2%,而城市居民却增加了4.8%,导致食品供应不断恶化。到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只有3亿普特,离国家维持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兵生活所需的5亿普特粮食相差甚远。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与新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新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对此现象,苏共内部认识不一致,但多数人认为应控制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二是价格调整不好。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希望国家减少干预市场,价格能按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但政府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同时政府还要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响,政策始终无法统一,左右摇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衰退,农民不愿意向国家交售粮食,农民同苏维埃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爆发,这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危机,它严重威胁着苏维埃政权。形势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对新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摘编自徐天新《苏联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将如何调整新经济政策。

2018-10-2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8年世界部分国家国民经济人均收入一览表(       

——摘编自美国CNN(人类文明全纪录)
对上表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人口过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B.苏联经济总产值仍然落后于英国
C.苏联经济总产值跻身于发达国家
D.苏联对美国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
2016-12-13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七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