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苏联《光明照耀到高地村》《拖拉机手》等影片被安排配合国内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放映时,放映队往往采用幻灯、快板等形式进行“映前宣传、映间解说、映后讨论”,帮助工农群众看懂苏联电影。材料现象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迫在眉睫B.国家借助艺术形式进行政治动员
C.当时外交环境较为恶劣D.国内民众对苏联有了全面的了解
2 . 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凤凰网《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析其弊端。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2)依据材料二总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材料三   1978—2008年,中国用短短的30年实现了一个从颓败到中兴的划时代飞跃,迅速踏上现代化道路。30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年,经济保持年均速度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电视政论片《解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实现“划时代飞跃”的基本经验。
3 . 国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下面对领导人讲话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讲话内容解读
A“如果他们(农民)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列宁(1921年)苏联政府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
B“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斯大林(193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C“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赫鲁晓夫(1953年)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把企业搞活。
D“不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工作有什么失败,而是为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勃列日涅夫(1965年)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A.AB.BC.CD.D
4 . 在苏联,1931年农产品价格水平只相当于一战前的50%,同时土地税高达战前水平的22.6%;1932年9月,农民出卖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为59,而购买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为121。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产品的过剩造成了价格下跌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初见成效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D.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 1937年)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的比较。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增长趋势B.未达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D.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6 . 十月革命后,俄国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重回军事共产主义体制,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适应了二战的需要,战后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向社会主义阵营扩展,愈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现代化模式不应忽视国情的差别B.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在苏联势在必行
C.斯大林模式不利于国家军事动员D.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引导的必要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8 . 苏联1940年国家工业化实现后,城市人口占33%。而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城市人口占62.8%。苏联城市人口比例远少于英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的人口密度低于英国B.苏联的工业化程度较低
C.苏联粗放发展模式的制约D.两国资本积累方式不同
2022-01-12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0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9 . 观察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对下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拖拉机不详42121
电力15107432
石油322121
555432

A.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B.1932年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数据客观上反映了苏联模式的作用
2020-12-09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1928年、1932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的排名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1928年1932年1937年
工业生产总值532
拖拉机422
电力1073
石油322
553

A.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赫鲁晓夫的改革使苏联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C.苏联工业指标排名的提升与西方经济危机无关
D.苏联重工业发展是推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