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952 年,苏联农庄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谷物、牛肉的生产都是赔本的。同时,这一时期工业品与食品的零售价格比1940年提高了86%。若要从根本上改变此状况,苏联政府亟需(     
A.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C.协调轻重工业的关系D.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2 . 下图为苏联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人民群众热情讴歌农业集体化运动B.集体农庄符合苏联模式的要求
C.反映出集体农庄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集体农庄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022-12-18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1913年至1937年俄国工业发展情况,其在20年代之后实现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大力发展了集体农庄B.启动两个“五年计划”
C.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4 . 1931年,苏联实施工资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将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从1:2.8扩大到1:3.6,并实行刺激性较大的累进计件工资制。这一改革
A.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破坏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2年,苏联组建了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14.8万台拖拉机,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农业机械化的完成B.经济发展的计划性
C.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6 . 苏联工业在1937年占工农业比重的77.4%,工业总产值在1940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城市人口在1940年占总人口的33%。这一局面
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最终胜利
B.表明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C.说明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D.证明斯大林模式有一定合理性
7 . 对苏联经济一直没有从外延式增长(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转向内涵式增长(靠技术进步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领导人极不重视科技创新
B.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
C.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D.美苏争霸阻碍各行业科技创新
8 .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为发展工业,向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2019-05-21更新 | 338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3届黑龙江大庆第三十五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9 . 下表为1890~1938年部分大国的能源消耗量(单位:相当于百万吨煤)(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据此可知
A.能源消耗量反映了工业化水平
B.除煤炭以外的能源利用极其有限
C.大萧条对法德苏三国冲击较小
D.二战前美国工业产量超过欧洲总和
2019-03-01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重庆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9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2019-02-26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二)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