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苏联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021-10-25更新 | 380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6届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卷
2 . 1998年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60年前,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艾瑞克的观点主要是基于苏联模式
A.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全面优势
B.开辟了一条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
C.击败了德、意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D.在应对世界性挑战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3 .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此现象说明
A.苏联化外部危机为本国经济建设的契机
B.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发展唯一模式
C.美国的大力援助,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
4 . 观察1913年—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B.苏联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客观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作用
2020-07-0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5年在苏联斯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此后,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据此可知苏联
A.工业化进程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D.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
6 . 通过观察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929—1938年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

A.美苏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B.经济危机对英国的破坏最小
C.计划经济体制有相对优势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难以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
A.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
B.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
C.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
D.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8 .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准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
C.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
D.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9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两个五年计划片面的发展工业
C.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10 . 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
A.苏联有意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B.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
C.苏联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美苏在政治上是对抗关系,经济上是合作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