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这一成就表明
A.新经济政策具有科学性B.斯大林模式具有合理性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效D.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 . 1927—1940年,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20%,棉花合同订购价提高了2.75倍,而农民购买工业品价格却提高了5.5倍。这表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推动粮食产量增长B.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举步维艰
C.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贸易取消D.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3 . 学者指出,"实现强国梦是俄国人的夙愿,历代统治者都在试图实现这一梦想,十月革命后,联共(布)同样没有放弃这一理想,而险恶的国际环境更是加强了实现强国理想的决心,并且把以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强国理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该学者旨在论证
A.社会主义的建立具有历史必然性
B.战时共产主义是应对形势的必须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D.计划经济体制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4 .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该模式
A.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B.优先发展轻工业
C.推动了经济短期快速发展D.实行多种所有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摘编自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新型现代化途径”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影响。
6 .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