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918年5月,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提出了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历史阶段逐渐向以国有制为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的考虑。这一构想(       
A.随即实践成为新经济政策B.被严峻的国内形势打断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D.完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2 . 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
C.认为余粮收集制是必要的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 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020-10-05更新 | 6175次组卷 | 5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届高三高考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4 . 苏(俄)联在其存在的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苏(俄)联政府的这些政策调整
A.都因为收效甚微而最终被废弃B.受到“人治思维”的深刻影响
C.违背经济规律最终拖垮了苏联D.很难为别国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020-05-23更新 | 218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对比表,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A.国家征购是战时实行的非常政策
B.农民自愿将粮食低价交给国家
C.过低的征购价格引发了农民暴动
D.这一时期粮食黑市交易异常猖獗
7 . 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有助于巩固十月革命成果
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苏俄社会公平
8 .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