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难以忍受余粮征集制的沉重负担,产生了严重不满;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列宁认识到如不改变政策将失去广大工农群众。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19213月,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石镇平《重新解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在列宁心目中,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错误做法的纠正,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租让制、租借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货币和商品交换等看出,无论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还是允许自由贸易、商品货币关系存在,都是列宁在破解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难题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毕竟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无疑是破天荒的。

——摘编自王进芬《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例,说明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每每提到“苏联模式”,通常是指在斯大林主导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苏联逐步形成的在政治上以一党制高度集权、经济上以计划经济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但殊不知在此之前还有着另外一个“苏联模式”,虽然这一政策最终在30年代被斯大林废止,但它的存在却表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从一开始就是有两种选择的。邓小平曾如此评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材料二   任何政策,只要有正确的定位,有坚强的领导,没有群众可以争取群众,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可以通过策略调整去适应变化。但是,如果政策的战略定位模糊,那么政策走向就会缺乏方向感,更无从保持政策本身的正确。如果领导本身对自己推行政策的必要性缺乏坚定的认识,就不可能在任何情形下认真有效地贯彻政策,更不可能使群众保持对政策的信心与支持。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

——摘编自赵大兴《苏联早期经济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另外一个‘苏联模式’”并简析其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同途”与“殊归”。
2022-05-24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十月革命也许不能称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的革命,却是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演变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和启示》

材料二   好多事件,特别是战争、经济破坏及严重歉收造成的极度贫困,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代表大会责成中央委员会拟订一些决定,使之在党和苏维埃系统中获得通过,以便根据俄共党纲并适应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情况,来改善和发展合作社的机构和活动。”

——据1921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必然产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2022-08-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下半年,战火逐渐停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然而,局势并没有缓和下来,连年的战祸已使俄国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荒、瘟疫接踵而来。农业产量只相占于战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交通运输业陷于瘫痪。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极其拮据,一些工人家庭因失业或饥饿向农村倒流。政治局面也极不稳定,在农村,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局面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尤为严重的是,19212月,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出了差错,必须迅速修正和调整政策。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上,列宁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一概念。

——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它巩固了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加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外交局面,使苏维埃俄国的国内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经济政策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苏俄既找到了与小农经济共处,实现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合作社这一改造小农的正确途径。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苏维埃俄国的确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编自关震《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材料二 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出产谷物的者份征粮办法》,…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衣少征,贫农不征…大工业战前就开始了,19201129日,最高国民经济奏员会决定,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金业,全部收归国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

材料三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全球通史》

材料四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
(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就同农民的关系而言,也确实是一种让步、妥协。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退却,就有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特别是农民造反的威胁略为减轻之后,停止退却、发动进攻的呼声就不断高涨,逼得列宁一年之后,不得不在党的十一大上宣布停止退却,开始进攻。

——郑异凡《苏联春秋:革命与改良》

材料二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号召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对农民“退却”的主要表现,说明“退却”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提出上述看法的原因。
2022-03-10更新 | 43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2届高考选考科目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

材料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苏联)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卢布贬值严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粮食紧张、生活用品奇缺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自19213月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货币改革以实现商品的自由买卖。通过没收地主、资产阶级和教会的财产也为国家银行积累了较充裕的资金。19214月中旬,财政委员会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拟规定货币改值的比率为11000,并在各地同时开始改革;当月下旬,列宁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强调了商品货币关系对于恢复经济的重要作用。192210月,苏维埃政府授权国家银行发行切尔文券,规定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4234克,并继续发行新的苏维埃纸币,逐渐按照比价依次以新版卢布兑换旧版卢布。苏联成立伊始,流通领域形成了切尔文券、苏维埃纸币、卢布国库券、金卢布国库券和小额兑换券等多币并行的局面。改革期间,政府有针对性地发行各类纸币,充分利用其各自的特点全面地消除了通货膨胀。

——摘编自王小龙《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苏俄)货币改革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苏俄)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2-08-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11月,列宁提出了实行以公社、劳动组合耕种制,农民协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共耕制,认为它是“振兴农业,改进农业。节省人力以及同富农、寄生虫和剥削者作斗争的手段。”向共耕制过渡成为这一时期苏俄解决土地问题的核心内容。192112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土地政策的下列原则:(一)毫不动摇地保持土地国有化;(二)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三)给农村居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根据这一原则,192210月苏俄通过土地法典,废除了以前实行的一切土地法令,重申土地上一切建筑物、作物和其它财产都是农民不可剥夺的个人财产。这一土地政策为苏俄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列宁后来回顾说:“农民不是用空话,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愿意帮助并且在帮助已经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摘编自许蓉《列宁关于解决苏俄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思想》

材料二   1950年冬开始,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约7亿亩土地。

19519月,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312月,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前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9月,进入以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的阶段。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引发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经过反复权衡,195310月,中央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加快。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8-1922年苏俄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土地制度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苏两国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2022-05-13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一些人迷信资本家的威力,不相信社会主义发展的可能行,甚至主张对国外私人资本作巨大让步,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成单纯的退却,列宁提出了批评,指出各种反对派既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也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性质。在批评种种错误言行的过程中,列宁阐述了“战略退却”的性质和意义。新经济政策是不得已而实行的“退却”,“退却”是有原则、有限度的。

——摘编自张晓旭《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社会主义观》

材料二   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提倡“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思想,政府深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不主张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显然这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当1934年危机的严重形势稍有缓和时,美国国内便不再“把羡慕的目光投向莫斯科、柏林”,而是攻击新政会把美国带进极权制的深渊。不过,当最高法院在认识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势不可挡时,最终放弃了原有的主张。

——摘编自倪昕《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做出“退却”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你从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中得到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急于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影响下的冒进政策。由于政府实行粮食垄断进而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基本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1921年春,忍饥挨饿和生活无着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1921228日,素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彼得格勒喀琅施塔得军港发生了1.5万名水兵参加的暴乱,他们的口号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归布尔什维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19213月俄共(布)十大后,苏维埃政府在农业、工业、流通和分配等领域陆续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史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他们从国情出发,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即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21年列宁积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说明这种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探索和实践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国际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