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下图是1956-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示意图,从中可以得的历史结论是
A.苏联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B.苏联改革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C.赫鲁晓夫改革促进国民收入迅速发展D.勃列日涅夫改革推动工业总产值提高
2 . 1960年初,苏联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坚持了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C.苏联成为工业强国D.苏共“二十大”召开
3 . 根据下列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总产量开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
195382.526.955.6
195485.637.348.3
1955106.847.759.1
1956127.663.364.3
1957105.038.166.9
1958141.258.482.8

A.大大减少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推行开荒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效D.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2021-08-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之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B.反映了农业成为改革的重点
C.折射出传统体制的影响D.是经济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
2020-12-18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二赫鲁晓夫强调大规模开荒是增加谷物生产最容易和最迅速的方法,1954—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约3600万公顷。…………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供应的紧张状态,而且为减轻农民负担、废除义务交售制、改善全国农业结构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开荒运动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方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新垦区发生严重风蚀和风暴。1962年夏,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加上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开荒运动被迫中止。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1930年代严重的生态与社会问题,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开荒运动给苏联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主要原因。
2020-08-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国内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人评价说,这些改革缺乏理性、带有个人作风。下列改革举措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2020-03-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