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下表统计的是《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1985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经济始终呈现下滑态势B.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发展
C.二战后的改革没有任何成效D.美方情报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
2 . 斯大林在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方向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解体是因为(     
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束缚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                    ④美国及东方大国的遢制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 . 1964年10月17日,如图《真理报》发表《苏共不可动摇的列宁主义总路线》指出:“列宁式的党反对主观主义……脱离实际的决定和行动,根本不顾科学和实际经验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凡此种种都和列宁式的党格格不人。共产主义建设不能容忍个人单独作出决议.其意在(     
A.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B.打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C.批评赫鲁晓夫冒进思想D.遏制苏联停滞衰败趋势
2022-08-10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过习题】-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下)
4 . 有学者形容某个苏联领导人“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列宁主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体制
C.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旧体制
D.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失败
2022-07-15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过习题】-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年1月,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指出,“粮食生产现在还保证不了需求,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全部需要”。1953年的粮食收购量同1948年大体相等,可是消费量却增加了50%以上。为了扭转形势,苏联实行(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义务交售制D.收购制
2022-07-11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下第8单元(基础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年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改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上图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苏联在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苏联模式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2022-06-21更新 | 340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1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圆和政局的稳定,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保证国家和居民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还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赫鲁晓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并在以后的经济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继者保留和沿用。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农民,但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农业合作化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颁布决议,规定农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村中的合作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

个体农民之间进行的。既有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之间的低水平合作,如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而农民按合同向经济组织出售农畜产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进行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项经济活动方面的合作。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李仁峰《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联相比,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 . 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2022-05-30更新 | 1462次组卷 | 10卷引用:专题18-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10 .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两全"理论,即“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认为当时苏联社会阶级差别逐渐消失、“无产阶级民主正在变成全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等,该认识
A.助长了个人崇拜和集权体制B.为苏联改革提供科学指导
C.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D.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