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1990年,苏联学者波罗霍夫斯基指出: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存在道路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我们建立了很多工厂,但却从来不去关注工厂的运转情况。苏联国营企业规定,企业的活动一切为了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见,当时苏联(       
A.传统产业升级动力不足B.存在经济运转不灵的问题
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D.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022-08-10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二   1985年的四月全会上,苏共中央提出了“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加速”口号反映了苏联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差距的愿望,但这一发展战略仍然是不计投入成本的,只强调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逃脱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增长的老路。198623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批准“加速战略”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反映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层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的心理:乐于制定宏大的战略,而不是艰苦细致、脚踏实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几年后,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这些宏大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便被束之高阁。

——摘编自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3 . 有学者称: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发展战略”意图扭转苏联经济停滞,在初期经济效果不佳时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收效甚微下又骤然转向政治领域。该学者意在说明苏联改革进程中
A.存在过激倾向缺少宏观规划B.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C.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2021-07-02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列苏联领导人按执政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C.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2020-09-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项中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
C.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D.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经深感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后来,苏联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等级制度严格,领导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产生特权阶层,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家财产被视为“无主人的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了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的口号。苏联共产党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对共产主义提供了借口。

——摘编自《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3)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8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2020-08-11更新 | 459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检测(四)
9 . 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估计,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十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苏联也处于落后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苏联
A.科技发展受到冷战制约
B.经济体制决定了技术革新
C.“新经济体制”收效甚微
D.科技进步依赖重工业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后,农村富裕农民日益增多,到1927年大约有100万户。联共(布)领导人看待这一现象意见不一,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增长。同时还要利用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工业建设资金的积累。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着手改革苏联的农村经济关系,主要是在推行集体承包的同时,广泛实行家庭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由于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左右,且多是无法到城市谋生的老弱妇孺,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邓倩《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