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 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 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 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这个构想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据温在春 《由陆权与海权发展思维谈“一带一路”大战略》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2-11-07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清北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4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如表所示为2001~2006年新兴经济体参与的重大经贸谈判及其表现。这些谈判反映出这一时期(     
时间事件新兴经济体的主要表现
2001年11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新兴经济体着力推动“发展议题”谈判
2003年9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新兴经济体反对发达成员的农业补贴以及市场保护
2006年7月六方部长会议巴西、印度坚持立场,与发达国家互不让步
A.新兴经济体主导了世界贸易规则制定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冲突加大
C.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发达国家的阻碍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参与能力有所提升
2023-08-30更新 | 15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资本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具有内在扩张冲动,希望越出民族、国家和地域范畴,突破一切贸易投资障碍,在尽可能广阔的空间内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可用于解释
A.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B.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任重道远D.世界贸易规则制定的合理化
2022-04-02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多边贸易体制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这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是世界贸易组织本身的需要B.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
C.使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D.与世界实现了共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整体上CO2排放量全球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很大……2020年,大部分国家采取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措施防疫,全球CO2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据此可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A.抗议措施客观上提供解决方案B.需要践行全球行动模式
C.应信守共同且无区别责任原则D.发达国家更为积极主动
2022-01-19更新 | 183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95年1月31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正式成立,并规定了其职责和办事规则。2月,争端解决机构设立常设上诉机构,该机构成员必须在法律和国际贸易领域中有公认的权威,并且是对各有关协议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这些机构的成立(       
A.有利于规范国际贸易B.扩张了贸易保护主义
C.减少了国际贸易纠纷D.加大了市场开放力度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背道而驰,重新赋予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再分割现象。具体表现为原先奉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由于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利益受损,而退回到市场有条件开放甚至封闭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动设置各种制度性障碍。据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所述,第一次逆全球化时期出现于20世纪1050年代,而以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11月美国总统大选为标志,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逆全球化措施,世界开始进入第二次逆全球化时期。

——摘编自舒展、郑丛璟《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实质与合作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方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4-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据2022年两会期间消息,我国先后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检测设备等防疫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1亿剂疫苗。据此可知我国(       
A.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B.外交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C.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D.外交理念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10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走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的美国逐渐由贸易自由化政策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在国际贸易领域蔓延,演化为“天生的排斥他国商品的有力武器。”由此可知
A.贸易保护主义更适应国际形势B.国家利益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
C.民族主义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D.经济全球化导致美国经济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