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1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史料一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

——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

史料二   从客观上看,后冷战时代以美国模式的全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是不受约束的自由放任的全球化,它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模式在人类生产中也带来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这从客观上要求,人类共同治理全球化,终结这种自由放任的全球化。

——摘编自焦世新《冷战后的时代变迁与美国战略》

史料三   8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等过去数十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都先后进入换挡期,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如何让金融市场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各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主席《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1)从史料一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
(2)根据史料一、二,谈谈哪些问题需要全球治理?此外,还有哪些全球性的问题没有被提及?
(3)针对史料三中提出的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2021-08-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3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创造了形态各异的、璀璨夺目的文化样式,各种文化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有没有可能和平相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种宗教。正是这些不同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映生辉,才构成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摘编自秦治来《尊重、维护和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材料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自己在世界贸易体系的强势地位和科技优势,将自身的文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美国“三片”(“薯片”、“芯片”和“大片”)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他们在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海外文化传播。与此相对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则受到强烈冲击。以语言为例,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可能导致语言使用者对原属种群的文化认同的消失。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计,到21世纪末,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约90%的语言可能被强势语言所取代。

——摘编自周文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意义及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文化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促成因素。
3 . 世界联系与发展

至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于是美洲的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有三四百吨(后来达上千吨)的帆船往来,有时一艘,有时多至三四艘,每年六月左右(因六、七月以后有风)运货返美洲,持续250余年,直至19世纪初。

菲律宾有大量由美洲运来的银子,中国人极感兴趣,当时国内银子供不应求,菲既多银,为极佳市场,故运去大量货物(如生丝及丝织品)及军用品(如火药原料硝石及铁等)。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逐渐形成。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19世纪,英国、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家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东欧寻找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例如,纺织业的机械化导致了对原棉的大量需求,这些原棉大部分来自印度、埃及和美国南部。与此相仿,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橡胶的需求,传送带和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都是橡胶,而橡胶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时间事件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经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其他签字国过半数
批准,开始正式生效。联合国作为战后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正式成立
1956年11月联大举行第一届紧急特别会议,建立了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196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
197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
约宣言》
1995年3月联合国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讨论消除贫困、失业等
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

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等,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于主导地位。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协调机制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的。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首先,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就会出现经济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无不在发展市场经济。

——摘编自李琮《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不同观点》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16世纪跨太平洋贸易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和所学,说出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并概括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概括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两种不同意见,并就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代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框架形成,主要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利益主导。这一框架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由最初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制度基础,逐渐发展成发达国家主导的超主权经济合作和治理决策机制……这种由发达国家主导规则、新兴经济体被“边缘化”、“外围化”的治理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全球化再平衡的挑战,国家利益主导下的霸权困境、多层次治理模式下的规则困境、多极化趋势下的公共选择困境日趋严峻,全球经济治理亟待转型。“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通过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的制度选择,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趋势下,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摘自隋广军查婷俊《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基于“一带--路”建设的视角》


(1)依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特点。
(2)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融为一体,表现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 90年代,日本公司开始对美国公司大规模投资。1990年,松下公司出资 61亿美元成为美国音乐公司及其环球电影公司的新主人。几乎同时,日本三菱房地产公司投 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洛克菲勒中心 80%的产权。日本公司的这些举措不仅令美国民众大为震惊,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广泛关注,国际舆论称“日本人要买下美国的灵魂”。可是,到 1995年,松下公司在亏损 30亿美元的情况下宣布其音乐公司易主,同年 5月,由三菱公司负责经营的洛克菲勒中心申请破产保护。日本人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日本人是公司的主人,因此所有的公司员工都必须服从他们的管束,接受日本的文化。可没想到,公司里的美国人根本不理会日本人的苦心,也不接受日本人的管理文化,纷纷辞职另起炉灶,日本人束手无策,以失败告终。

———周德纲《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材料二     现代社会,人们吃,穿,用都要为商品所含的文化价值付费。有位广告人精辟 地指出:化妆品公同出售的并不是香水,而是某种文化,某种期待......现代企业的决策,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决策。国家、企业只有体察民族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的科学决策。企业越来越注意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投资公益事业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密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20世纪 60年代以来,绿色和平运动、环境革命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日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如欧洲共同体、非洲经济共同体、东南亚经济贸易区等若干以传统经济文化联系为基础的区域市场和经济集团,它们的形成,除地区因素、经济互补外,还基于传统的文化联系这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周德纲《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在美国投资失败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主要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移特—霍利关税法》,将总体税率从之前的约15%提升到近20%,最高关税比率接近60%,成为历史上最高关税。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报复性提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进口管制加强,贸易战日益激烈。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美国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确认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开展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

——摘编自陈人江《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几个事实》

材料二   1979年中美建交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981-1983年中美贸易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上个世纪90年代后,美国当局又把中美相互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与所谓中国"人权问题"挂钩。中国入世以后,中美贸易摩擦频次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商品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日益依赖,双方的经贸交往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美国来说并非至关重要。19851991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4.28亿美元增加到127亿美元,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逆差的47%。特朗普就任后,把中国作为践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焦点国家,发动了史上国家间最大规模的双边"贸易战",为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摘编自卢荣忠、孙忠《中美贸易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并分析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中美贸易战。
2021-06-20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