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二战后为促进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成立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以下有关这些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B.②以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会员国的信心
C.③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D.④其成立旨在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单边贸易体制
2 . 18世纪以来,在重大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多次产业革命,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逐渐由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让渡给工业。这   一过程是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移向工业的过程,是农业革命孕育工业革命的过程。之后 农业和工业仍在发展,农业的“革命”和工业的“革命”没有终点。工业革命开始后,农业继续为工业贡献劳动力、粮食、原料和资金,但同时工业革命反作用于农业革命,一方面加速了国地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的建立和集中,促使自耕农消失。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变革。

——摘编自何洪涛《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事记

时间

重大事件

1892年

德国吸收无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长处,创新企业组织形式,规定股东人数有限,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负清偿责任。这种形式相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所采用。

1904年

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 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

1913年

英国、德国和美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占比分别为15%、11%和13%。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等

材料三   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指出,我们向别人开放,世界也同样向我们开放,这 就大大扩大了我们的发展空间;过去人家制定规则,我们来执行,现在我们不但要参加,而 且要充分发表中国的意见,维护我们中国的利益;过去许多方面是受到歧视的,因为你不是 世贸组织成员,现在如果发生贸易争端,中国可以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解决贸易争端。

       ——整编自2002年央视“经济半小时”专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阐述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相互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组织形式和贸易格局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动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并阐述其历史意义。
2023-02-1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不断加码,先后祭出冻结俄央行海外资....禁止俄政府通过美国银行账户偿还美元债务等金融大杀器,旨在动摇俄罗斯金融基础设施,打击俄罗斯金融系统,切断其使用美元渠道,削弱俄海外筹资和自救能力。

——摘编自张莱杨《从地绿之争到“币缘”之争,俄乌冲突加速全球金融秩序变革》

材料二:今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冲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不会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摘编自王宏广《俄乌冲突对我粮食安全有何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金融格局“美元化”的含义。结合现代国际金融的相关情况,简要说明为什么美国的各种“金融大杀器”可以打击到俄国?为提升亚洲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发起成立了什么机构?
(2)“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某--朝代例举中国古代政府为预防荒年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今年中国“吃饱没问题”的理由。
2023-02-0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会议内容
1921年7月上海-嘉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1923年6月广州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1935年1月B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37年8月陕北洛川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5年春延安中共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_C_为党
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三: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写出材料一中B、C的内容,并指出洛川会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以及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国不再像一个个“马铃薯”装在 一个相互挤压和摩擦的“口袋”里, 而是变成了,至少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变成了纵横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世界多极化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D.文化多样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