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还未结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总统罗斯福酝酿战后国际经济合作。1944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国民政府任命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全权代表,率团出席会议。代表团举行“七七事变”纪念活动,胡适和孔祥熙发表演说,申述中国对抗战的贡献和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多国代表参加活动并深受触动。

材料二   1943年美方曾表示,国际货币基金总额为80亿美元,中国份额大致为5-6亿美元,居第四位。会议中,英、苏强烈要求增加本国份额,美国为避免意外,把总额增至88亿美元。中国代表认为,既然总额增加,中国份额不应少于6亿美元。但美国仍然把中国的份额定为5亿美元,但保证排第四位。孔祥熙表示如果不肯增加中国份额,中国代表将声明不能接受。此后美方妥协,将中国份额增至5.5亿美元。但中国代表仍认为,美方没有履行承诺,决定在公告中声明异议。包括中国在内的近十个国家对结果持保留意见。英、美建议撤销保留意见,以体现合作精神。在此情况下,孔祥熙第一个表示中国愿意收回保留条件,以推动国际合作。其他国家的态度也随之转变,协定在全体代表的掌声中获得通过。

--摘编自金中夏《翻阅尘封的档案--纪念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中国代表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概括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股金份额成为会议焦点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与世界两方面,简述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国代表团的作用。
2021-05-11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A)历史试题
2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下·江西南昌·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没有对外扩张的迫切需求与主观愿望。中国自古重视人与土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顺天应人、天人合一;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战争问题上,强调“兵者,凶器也,非不得已而用之”“国家虽大,好战必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反对轻启战端,仗势欺人。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利用手中率领当时世界无与伦比的巨大舰队,去开拓海外殖民地,而是展开睦邻友好之旅。汤因比的结论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征服野心的民族”。

材料二   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由此对海外市场、海外资源、海外廉价劳动力的无限渴求,孕育了美国人的冒险精神与对外扩张传统。资本的竞争性,使美国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圭臬。他们一方面宣传所谓天赋人权,另一方面却把自然界里“大鱼吃小鱼”、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生物链法则搬到人类社会领域,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美国以每年占全世界一半的军费开支,建立了一部超级战争机器和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库,仍无停步的迹象。像这样一个国家,很难理解中国“国强不霸”的文化传统,很难让他们对别的国家实力增长和自己力量衰退不格外敏感。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光谦《新炮舰政策难阻美国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征服野心的民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对外扩张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2021-07-01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