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1023日,法德缔结《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文化协定》,规定在国内法律的范围内,两国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对“对方国家的问题进行更为客观的描迹,从教科书特别是历史教科书中,排除依据感情性质的、可能有害于两国国民之间良好夫系的评价(第13条)”这表达了双方通过改善历史教学以加强睦邻合作的希望和决心。……2006年两国合编的《历史》教科书出版,是世界上第一部两个国家共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是法德这两个过去的死敌在21世纪初友好关系的重要象征。

——摘编自王家丰《百年间法德历史教科书夫于第一欠世界大战的叙事变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两国教科书修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德两国教科书修订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上,欧洲很长时期为国际经济政治中心,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很多欧洲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莫对此扼腕叹息,无时不想恢复欧洲昔日的雄风,然而单凭一国之力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很多精英的一种共识。但欧洲联合历经坎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算真正迈出重要的一步,开始于文化上有着共同起源的西欧国家。当然,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美国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欧洲走向联合后,西欧国家尽管一直在争取实现对美国的“平等伙伴”地位,但二战后的形势使其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彻底摆脱美国的“阴影”。

——摘编自王晓德《反美主义与欧洲联合中认同的强化》

材料二   后冷战时代的局面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一样,人们普遍设想,美国的全球经济和政治霸权注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历史并没有静止不动。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欧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也正是在逐渐摆脱受美国控制的过程中,西欧国家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不断把欧洲联合推上新的阶段。到冷战结束之前,西欧国家的联合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反美主义运动已暂露头角,但通常表现为单个国家中部分人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并未形成多个国家的联合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作为一个抵制美国文化传播之整体的功效很难发挥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单个国家文化精英的反美主义依然是主体,开始出现了西欧国家共同抵制美国的趋向。

——摘编自王晓德《反美主义与欧洲联合中认同的强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欧洲的联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反美主义运动的原因。
2021-10-10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05 RCEP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融入全球,互利共赢 (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自《丘吉尔演说集》

材料二   欧洲经济共同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上蓬勃发展,政治上权威和影响也随之增强。到20世纪60年代,英美“特殊关系“不再那么特殊,美国与西欧的接触更加频繁。美国对欧洲政策进行了有限的调整,美国强调自身的领导地位,并提出“大西洋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治和外交利益向欧洲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经济统计》

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出口贸易增长率(19511961
欧洲共同体六国英国英国对欧洲共同体英国对英联邦
4%2.3%9.2%→15.4%50%→32%

——摘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转变及启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三环外交”方针产生的背景并归纳其思想核心。
(2)与二战后初期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外交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当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年)

材料三   2009年末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由单一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正演变为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目前,欧元区各国正希望通过多方面合作和共同努力来摆脱困境,但步履蹒跚。

——摘编自《影响全世界的欧洲债务危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共同体由哪三大重要机构组成?材料二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两大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一体化前景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家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的圣土”。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拉创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洁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运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材料二   1945年9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敦会,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象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决反对。

——摘编自姜南《法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6 . 材料一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主要潮流是一体化,英国却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于是英国分别在1961年9月首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1967年5月申请加入欧共体,但都遭到了拒绝。1973年1月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可是,同年10月,全球石油危机爆发,欧洲经济受挫,英国也受到牵连。1975年6月英国举行留欧公投,最终67.2%的民众选择留欧。2016年6月,英国再次举行脱欧公投,超过半数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合理的政治应该是国家责任与公民义务的平衡、精英政治与民众参与的平衡、契约的扩展在其适应范围内。英国脱欧公投是对20世纪以来日益高涨的民主精神的呼应,然而它却是对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契约伦理的违背,是对合理政治的背离。大量外来移民所带来的人口结构改变,使人口的种族和文化构成发生巨大改变,颠覆了政治共同体赖以形成的往日基础。英国公投脱欧的一大原因就是对欧盟的难民政策不满,担心英国“国将不国”。

—摘编自程亚文《匮乏、政治过度与文明危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