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文学艺术及其观念往往是时代的见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为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

材料三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文学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之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同时自那时起,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19世纪,享乐幸福论非常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 “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这一主流文学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兴旺”的原因和条件。各举一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反映明清世俗文学艺术的资料最为丰富,请举例说明。不同于宋代文艺“兴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学艺术转向人物本身以及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1-10-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归纳材料一中的君主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材料二 英国走的是一条具有首创意义的改革渐进式的道路,通过自我调节曲折缓慢发展的速度,采用灵活与稳定交织的开放流动形式,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和改变传统政治结构;它的发展又是建立在英国君主制、司法制、议会制、内阁制、文官制和地方政府制度等内容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不断发展完善之基础上的。此外,独特的发展历程与英国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其文化溯源》
(2)英国后来确立起来的政体与莎士比亚时代的主张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如何?
材料三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3)近代美国民主政体建设中,对英国的民主探索成就有何借鉴和发展?其发展对美国而言最大意义何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政体探索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西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压制性的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于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而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熊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公民与中国古代臣民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