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文学、艺术作品中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色彩,如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赞扬自由理性,要求人类思想解放,主张追求知识,吸收古典文化,宽待异教”等。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于德国,当时德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因而人的毕生追求也就成了人生希望之所在。”

——摘编自杨凤霞《浅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材料二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积极活动者绝大多数都是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宗教观直接影响着宗教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主要特征是:(一)反对愚昧无知,反对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提倡理性思考;(二)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三)强调人的个性和思想解放,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化;(四)加强学术研究,了解周围世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摘编自刘丹忱《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2022-07-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要义是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反对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提倡理性,歌颂个人品德等。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人文主义者采取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自由,追求现实的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特权。

——摘编自郑振捷《<神曲>:神与人的斗争——浅析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两面性》

材料二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之后,科学和理性得到高度重视……文艺复兴时期曾经被大力弘扬的主体性和人本精神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转化为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考察。考察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与尊重科学紧密相连的。因为科学知识就是力量,而人的主体认知方式和能力是获得科学真知的前提。人类认知的方式也关系到人类认识的准确性,决定着人类认识自然、开发自然,获取真理的程度……这种理性主义是反对封建愚昧、发展工业文明的重大力量,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由此,科学理性主义大旗便被高高举起。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2-02-2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71602),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他进而提出“人必有私”,“私心,人之心也”的观点,就是圣人也必有势利之心,没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应该使人人都能遂其所欲,人人都能平等地争取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样就是理想的社会。他对儒家圣人的批判,“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他的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最后在他70多岁时仍被逮捕下狱,愤而自杀,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年)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并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李贽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和路德思想主张的相同社会背景。
2022-01-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贤馆,称为“二馆”,太医署、司天台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各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增筑学舍一千二百所,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辏,盛况空前。六学二馆的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这就决定了宗教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医学、法律这一类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必须在基督教正统的范围内发展,任何异端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2021-12-14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加尔文(Jean Calvin, 1509—1564) ,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1536 年,加尔文发表了著名的《基督教原理》。他综合了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理论成果,对新教的信仰作 了最为明白、严谨的说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加尔文说:“我们把上帝的永恒教导称为预定,他以 此预定他愿意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强调上帝和《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他还认为“上帝在我们的一切工 作生活活动中欣赏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他的眼中没有任何工作是庸俗、卑污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伟大 的、有价值的。一切适当的工作都有荣耀上帝的价值。”他还提出,教职人员不能由某一个人的权威来 委任,应以教徒投票的方式选举,要从世俗教徒中选举教会管理人员,由教士代表会议管理宗教事务。

——整理自李会军、王罡《加尔文的新教伦理及其启蒙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新教伦理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尔文新教伦理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民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墓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栽,亘古所未道,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胥:皆,都)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1949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仓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大变革”和清末“大变局”的突出表现,并分别指出两次“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根据这些变革指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天瑜认为,人文精神就是远神近人、以人为本的文化性格。《周易》中的“人文法则”正好与《旧约》中的“神文法则”相对。自周以降,中国便确立了与天道自然相贯通的人文传统,形成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性格。

材料二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强调个人价值并信仰上帝的思想体系。认为:凡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的态度,都是人文主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人文主义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者虽然不断努力,要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相联系,但他们播下了宗教改革的种子。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谷声然《人文精神内涵探析》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人文精神内涵,并指出两者各自的侧重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人文精神各自产生的影响。
2021-07-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启蒙思想家看来,启蒙运动的最大敌人不是宗教,而是教条主义和不宽容。于是,他们提倡宗教宽容、信仰自由,认为这样就能使宗教真理从谬误和偏见中脱颖而出。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的言论和态度比较温和,其对宗教的批判是一种谨慎的理性的哲学方式。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并未用理性来否定上帝和宗教信仰。这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历程大有关系。英国较早地进行了宗教改革,在16世纪前期,亨利八世领导了宗教改革。英格兰摆脱罗马教会而独立,英国国王成为英国最高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到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她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天主教和新教和平相处,英国国教会形成。国教会比之天主教和其他新教派别,如加尔文教,在宗教观点上都更为宽容。教会的这种宽容使得人们也能够较宽容地对待宗教和教会。1688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宽容法案》和《权利法案》,这标志着英国各派宗教力量和政治力量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后最终达成了妥协。宗派的狂热在英国告终,宽容精神和妥协原则成为英国处理宗教和政治事务的准则。这使英国最早成为信仰、言论自由和最为宽容的国家之一。

——郭继兰《信仰、自由与理性--英法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启蒙思想家宗教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18-19世纪的欧洲和美洲的重大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3)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