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1 . 近代科学的兴起不止波及新教地区,同样也波及了天主教国家。在新教占主导的国家和地区,对神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探索是可以内在一致的;而在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却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如在伽利略之后,意大利地区的科学大大衰落了,西班牙在此期间也是碌碌无为。这种差异根源于(       
A.新教国家清除了宗教神学的理念B.资本主义经济在各地发展的差异
C.天主教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打压D.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英王享利八世(1509~1547在位)通过议会颁布12部叛逆法,将某些传统重罪定义为叛逆罪并施以重惩,如拒绝向国王宣誓从蔑视王权罪升格为叛逆罪并处死刑。上述举措
A.旨在维护宗教改革成果B.动摇了专制王权统治
C.破坏了王在法下的传统D.重新建构了英国法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欧各地区大多农村人口长期保持文盲水平,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德意志、北欧等新教地区的农村人口的读写能力逐渐高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地区。促成这种情况的主要缘由是
A.《圣经》在新教中神圣地位下降B.新教中蕴含人文精神的教义
C.传统欧洲商业中心发生转移D.宗教改革社会基础非常广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6世纪,马丁·路德特别提醒基督徒,对世俗权威的参与是一种崇高的天职。他指出,世俗权力出自上帝的创造和命令,而上帝的创造都是好的,运用世俗权力是对上帝的特别侍奉,因此它对于基督徒甚至比对非基督徒更为适宜。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运用世俗权力拓展教会影响B.依托基督教会规范教徒行为
C.通过宗教改革维护信仰自由D.借助上帝权威强化世俗政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到15世纪中叶,佛罗伦萨几乎每个显贵家族中都有人成为法学家和教士,许多家族都可夸耀家中有一位人文主义者。这表明佛罗伦萨
A.人文主义成为了统治思想B.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薄弱
C.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D.宗教改革进行的比较彻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555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赋予德国国王选择天主教派或路德教派信仰并将其强加于他们的臣民的权力。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由世俗统治者控制的地方性教会。这反映出宗教改革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B.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C.实现了世俗君主权力的绝对化D.结束了德意志帝国的割据状态
7 . 17世纪时,早期启蒙思想家已在探寻人类心灵领域的“精准模型”。洛克认为,人类心灵中的观念如同一个一个的“原子”(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概念),不可拆分却能够相互组合。由此可知,早期启蒙思想家
A.试图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精神世界
B.认为借助理性可以完整地认识社会
C.具有崇尚自然本真的浪漫主义情怀
D.以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学者为榜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康德说:“一切不正当的东西,都是普遍法则意义下的自由的一种障碍,但是,强制就是自由所遭遇的一种障碍或者阻抗。因此,如果自由的某种应用本身就是普遍法则意义下的自由.的一个障碍以及是不正当的,那么,与这种障碍相对立的强制,作为自由障碍的隊碍,就与普遍法则意义下的自由相一致,亦即是正当的。”据此可知,康德认为
A.自由是不正当的行为B.普遍法则是立法原则
C.理性自由是有界限的D.理生与秩序难以协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丰富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国某些有识之士主张向日本学习,“科学”一词也于1897年前后由日本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前后,严复在他早年所译《国计学》残稿的按语中说:“故即使治此学者……不可谓人事为无因果,抑科学之无此门也。”其后他又在《原富》翻译稿中多次使用“科学”一词。1901年钟观光、林涤庵等人在上海创办“科学仪器馆”,并开始出版《科学丛书》。1902年,“科学”一词已为部分报纸、书籍所使用。1903年,章太炎、鲁迅(周树人)等人均已使用“科学”一词。1904年,湖北张难先等人用“科学”掩护组建(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7年,由留学日本的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出版了《科学一斑》。1915年,留美学生组织的科学社出版了《科学》杂志(月刊),这个刊物在中国的影响较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文衡《“科学”一词的来历》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流传的概况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近代西方思想启蒙的不同路径,并分析路径不同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唐宋文化转型”,本质而言,是唐宋文人对其继承的南北朝文化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租”“散”特征的批判,(韩愈等人)认识到唐以前以及唐代文化发展的缺点:或者依靠家族,或者依靠国家,都不能保障文化顺利发展。于是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材料二14-17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文化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学、艺术、政治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宗教改革则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近代化改造。

——摘编自马敏、邢来顺《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历史学理论,解释“唐宋文化转型”的内涵并分析“唐宋文化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转型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本质区别并说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复兴在新时代民族复兴中地位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