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1 .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善于用数学推理来解释宇宙的状况,他认为学者对其探讨的问题应先持全面性的怀疑,然后从事物的本质本性去推断真理真相。其观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否定神学世界观B.强调人性尊严
C.尊重知识的力量D.彰显理性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524年马丁·路德提出,儿童学习了语言能更好地懂得《圣经》,每一个儿童不分性别和等级都应该接受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多种多样,如语言、历史、音乐、数学,再加上诗歌而非经院哲学。这表明马丁·路德
A.宣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B.鼓吹理性主义打击封建教会
C.丰富教育内容提倡男女平等D.倡导普及教育助推思想解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源于古典时代并渐趋形成的狂欢节,15世纪时在意大利城市居民中得以延伸,当时人们或纵酒饮乐、装神弄鬼、嘲讽当局,或男扮女装、表演走钢丝等。这主要反映了人们
A.复兴古典文化的狂热B.追求世俗人生的愿望
C.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D.倡导信仰自由的诉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被西方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多对病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在疾病的前期早发现问题,在疾病的减退期关注预后。这表明
A.理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B.人文观念影响职业道德
C.观察方式影响病情诊断D.医学与宗教已分道扬镳
2022-03-03更新 | 25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十四世纪,英国的约翰·威克利夫强调教会权力来源于神。他认为人类社会最初生活在淳朴的公共状态之中,后来由于人类道德的败坏,上帝才创立世俗统治权,有了世俗统治权之后,教会才产生。这一论述(     
A.创立了社会契约的思想B.旨在否定教会的权威
C.发展了信仰得救的教义D.力图建立世俗的王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5世纪中期,一批学者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后应邀到德国大学任教。这批学者与经院主义学者不同,他们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主张学习修辞、文体、诗学,倾心于诗歌和书信艺术。到16世纪,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像马丁·路德这样的修辞学教授。这说明当时(       
A.近代教育开始兴起B.民众人文知识普及C.人文主义影响扩大D.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大量神父的死亡导致无人主持下葬仪式,教会中的幸存者弥漫着荒淫无度的享乐之风。不少信徒转而信奉魔鬼,为了平息教徒的焦虑,教皇规定任何一个人的善行和涤罪时间都可以用金钱购买。这些现象(       
A.埋下了宗教改革的种子B.重塑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复兴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2-02-21更新 | 683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昌财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相关研究表明,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们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这反映出在当时
A.人们宗教信仰淡薄B.人文主义观念盛行
C.学校课程体系完备D.商人阶层掌握政权
2022-02-20更新 | 373次组卷 | 20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上帝是宇宙的中心,人不过是神的附属;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则借鉴了培根的知识分类方法,按人的心智能力来划分知识,用人的视角展开对世界的认识,组织编纂了《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这一变化表明
A.人类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民众思想解放
C.人类的理性精神与中心地位得到彰显
D.人们已经摆脱了宗教禁欲的精神束缚
2022-02-17更新 | 609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1)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立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的理性主义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伯爵就曾表示:“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欧美启蒙思想家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认为他们提倡的原则也适用子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宗教上的蒙昧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发展并说明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