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公元前7世纪开始,那些不是祭祀的普通希腊人也开始探索并记录知识,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然后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世界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独立的精神绅士”是
A.自然科学的引路人B.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C.民主政治的改革家D.人文精神的发掘者
2022-05-31更新 | 22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专题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民族国家”指在同一政府治理下,有共同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民众共同体。在欧洲历史上,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事件有
①宗教改革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黑船事件引发日本的民族危机
③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④国际工人联合会在伦敦的成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5-30更新 | 45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他在《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都有所谓举贤授能的论评,他认为中国皇帝是能洞察下情、任人唯贤的,因此不乏溢美之辞,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这是伏尔泰从东方世界所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他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所“构想”出来的中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摘编自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9018月,清廷颁布上谕,承认科举“流弊日深,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明确科举考试,引导士子、官吏重视政治与实事,以求真务实。19033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折》称:“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立即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大涨。由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废除科举制度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看待科举制度的正确态度。
2022-05-27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11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德波认为美洲恶劣的自然环境会导致进入美洲的动植物发生“退化”,如移植到美洲的甘蔗糖分明显不足;白人的后裔进入美洲后也会逐渐“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观点
A.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产物B.源于欧美大陆的相互隔绝
C.体现了反殖民主义的立场D.旨在突显欧洲文明的优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是统治世间万物至高无上的天神,但又毫无自制的到处追逐凡间女子;雅典娜代表着智慧和艺术,但她也有着人类所有的偏爱和报复心理。这说明古希腊
A.人性源于复杂多样的神性B.神话中蕴含着人文主义
C.社会世风日下且道德沦丧D.对诸神的崇拜逐渐淡化
2022-05-27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2专题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古希腊人那里,诗歌和音乐密切相连,诗人同时也是音乐家,而且诗歌绝非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传达着关于城邦、道德、友谊、爱情和生活的观念。诗人是希腊人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校教育也因此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倡导文学与艺术的结合B.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浓厚
C.注重培养公民综合素养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体裁
7 . 拉斐尔创作了油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显现出人间母亲的温柔、慈爱。就此画,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拉斐尔的理想是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是人面对人,而不是宗教给予他的神。”该评论家意在说明拉斐尔(       
A.要求摆脱宗教束缚B.诠释世俗的人性美
C.推崇浪漫主义手法D.过于追求感官享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这里,卢梭倡导
A.人民主权B.自由平等C.三权分立D.天赋人权
2022-05-26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3专题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14-8世纪)(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9 . “市民文学”

14—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学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市民文学形成于北宋,北宋时“坊郭户”单独列籍标志着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学也相应产生。宋元涌现出了小唱、话本、杂剧等市民文学,但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水浒传》塑造了来自市民商贾和社会底层,追求自由的好汉形象。明代的“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生活在江南地区,将商人、小贩、工匠作为小说的主角,且主人公名字出现在篇目上的多达95%。小说人物追求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商人不再是追逐名利、为富不仁的“贱商”,而是重情重义的“儒商”,不少人还由农、由仕改商。

西欧在中世纪时期兴起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核心的自治城市。随之出现了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市民文学。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但丁的叙事诗《神曲》用民族语言写成,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统一起了决定作用。彼特拉克的抒情诗《歌集》抨击教会,讴歌爱情,描写人的喜怒哀乐。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了教皇、贵族、僧侣的虚伪荒淫、贪婪专横。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了市民文学的热潮,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把市民文学推向了高峰。《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的女主角都追求爱情、勇于牺牲、反抗教会和封建压迫。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4—17世纪市民文学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5更新 | 642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5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好题帮】-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教材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苏格拉底和孔子“相通的地方”是
A.探讨社会伦理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理性思维方式D.注重宇宙自然研究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