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以前,所有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在18世纪,出版是一种很残酷的生意。正如《百科全书》的出版历史所展现的,出版商们在生意中使用了各种手段:行贿、敲诈、造假账、窃取订购者名录、相互刺探以及建立充满了背叛和密谋的联盟。

                                          ——摘编[美]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因为新教育未开,新教科书未出。几年后情况就变了,1898-1911年,几乎是新思想、新观念如火如荼的涌现时期,教科书则把它们传播到千家万户,由此推动了近代中国群众性的启蒙高潮的形成。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出现来自民间,且呈现出明显的商品特性。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商业利益,一些民间书坊在销售教科书上是绞尽脑汁,大肆宣传。这一趋势从19世纪末开始愈演愈烈,在民国初年达到高潮。

             ——摘编自石鸥《简明中国教科书史》、吴小鸥《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启蒙运动和中国清末民初社会启蒙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法国《百科全书》和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出版。
2018-04-2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18届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唐宋文化转型”,本质而言,是唐宋文人对其继承的南北朝文化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租”“散”特征的批判,(韩愈等人)认识到唐以前以及唐代文化发展的缺点:或者依靠家族,或者依靠国家,都不能保障文化顺利发展。于是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材料二14-17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文化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学、艺术、政治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宗教改革则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近代化改造。

——摘编自马敏、邢来顺《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历史学理论,解释“唐宋文化转型”的内涵并分析“唐宋文化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转型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本质区别并说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复兴在新时代民族复兴中地位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世纪的神学家认为大学是教会的一部分,是信奉上帝的场所;19世纪初,黑格尔提出大学的实体在它自身之外,自由是构成产生大学经纬线的一条。这一变化表明
A.人的理性精神得到彰显B.精神导师推动大学发展
C.人从神灵的控制下觉醒D.工业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4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材料三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主张?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拉斐尔的圣母像与中世纪相比,在立意上有何变化?列举两例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薄伽丘《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较之于薄伽丘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