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保护人的尊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谟反对中世纪僵化保守的经院神学。因为在这种神学的视角下,个人只是神的附属品。同时,伊拉斯谟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

材料三   启蒙精神需要的并不是此岸的超越性,而是要求充分解放人人都有的理性与自然欲望。……出于自然需要的正当立场,启蒙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在世俗生活的实际效果,是人们用理性为自己谋求利益,而肆无忌惮的欲望需求总能找到合乎人性的借口。于是,启蒙教化的结果一方面让理性变得功利化,理性被更多地用于算计利益得失;另一方面由于瓦解了宗教、习俗这些社会权威,个人的独立地位被神圣化了,尤其是所谓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将个人的私欲私利正当化了。因此,人性中欲望的部分被视为真实,尚德的部分则被视作虚伪。

——摘编自《冷清地纪念狄德罗冷静地反思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谟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两汉时,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2019-05-12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凉山州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育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试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019-03-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
2019-02-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广元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利(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7 .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摘自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摘自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持什么看法?试举一例文学艺术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著书等学术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来熹道德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他指出,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他认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当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小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从躬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八手,让学生懂得“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大学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放在“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让学生尽快成为国家的栋梁。

——摘编自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采,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融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时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德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乏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道德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的共同点,并说明两者形成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救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18-12-2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摘编自(意大利)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摘编自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摘自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的主要贡献。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语言革新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