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应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青年团和学生会等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教育部结合苏联经验和我国高校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解放初期,高校普遍开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课程。1956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四门政治理论课程。

1950年、1951年、1955年教育部多次举办教学讲习班、备课会和讨论会,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以上材料依据鲁双、袁奋光《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综合而成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2)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2019-08-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7年一份全国性的诗歌杂志《诗刊》创刊,该刊物在发表毛泽东和许多重要诗人作品的同时,也推出了一些新人的作品,在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也注重表达对于不同艺术观念的尊重。由此可以得出,《诗刊》创刊的主要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包容性艺术方针的提出
C.诗人坚持以群体为本位的理念
D.新中国强调对主流价值的尊重
2018-12-20更新 | 86次组卷 | 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4 .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以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以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当时掀起这场大讨论的背景为
A.洋务运动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B.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泛滥
C.邓小平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D.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
A.平反昭雪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7 . 下图是由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代漫画家于1956年集体创作的《万象更新图》。画面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周扬、巴金、冰心、赵树理等,在漫画的前面,有一首长达四页的“万象更新”解说诗,题目为《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家杨沫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这幅漫画创作时代背景不同
B.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与这幅漫画创作背景相同
C.这是一幅反映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生活贯彻“双百”方针的漫画
D.“双百”方针鼓舞下漫画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
8 .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今日的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曾经走过的道路,却是无尽的艰辛写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二   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由于在此之前各大行政区、省、市的院系调整委员会已经相继成立,垂直的行政机构保证了院系调整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到1952年底,四分之三的院校完成了调整工作,一套模仿苏联教育思想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得以建立。

通过调整,从1952年到1951年,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少到14所,工学院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至33所。到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共设置了专业323种,其中工科183种,而文科、政法、财经等专业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到1957年降为9.6%。

除此之外,这次调整还全面改造了高等院校内部结构,高等院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计划、规程制度、教学计划、教材编审、生产实习等都由国家统一掌控。

——摘编自《1952:中国大学的死与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