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三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本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
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郑振铎先生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的,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材料二   通俗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俗文化,亦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离不开大众的基础,而建立在通俗文化上的高雅文化也是在我们生活基础上形成的。通俗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和能够及时反映我们生活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百度百科》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43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

(1)列举士大夫文化在魏晋时期的主要成就。

(2)宋代通俗文化迅速发展,请概括其表现并分析原因。

(3)“俗文化”的地位经历了从古代“不登大雅之堂”到现在风靡流行的变化,结合材料1、3你认为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习总书记的讲话在提醒什么?

3 . 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双百方针”

万隆亚非会议

香港、澳门回归

“两弹一星”

《论十大关系》

恢复高考制度

重返联合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补充的新资料不能在图表中选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5 . 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持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材料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
2016-11-27更新 | 2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的简表

年份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1949年
34万
2 400万
5 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 115.31万
1 911
1 175.05万

请回答:
(1) 从上述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视科学事业发展的措施?
(3)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应如何发展?
2016-11-21更新 | 6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中国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 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两所民办学校)
951
571.5
51.4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三反映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4-12-03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二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8 .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生数
在校生数
学生数
在校生数
学生数
在校生数
1949年
34万
2400万
5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115.13万
1911
1175.05万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