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人民教育的奠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1 题号:1599044
阅读下列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的简表

年份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生数
1949年
34万
2 400万
5 219
127万
205
11.7万
2003年
49.13万
1.25亿
10.09万
9 115.31万
1 911
1 175.05万

请回答:
(1) 从上述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视科学事业发展的措施?
(3)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应如何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3次会议(1950728日)批准了《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程规定专科学校的任务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行革命的政治及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适应国家建设的急需,进行教学工作,培养通晓基本理论并能实际运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普及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专科学校的修业年限为23年,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及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学校各课目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应报教育部备案。


(1)根据材料,概括《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科学校暂行规程》颁行的必要性。
2022-08-02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育,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分配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晚清出国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20世纪初的那场最后一场急剧变革中,其发展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至清我国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概括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2017-08-08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学制系统图

注:①太常:职官名。掌理宗庙礼仪、考核荐举博士和博士弟子。②宫邸学、鸿都门学、大学为官学。③蒙学(书馆)(识字习字)、精舍(精庐)(经师讲学)为私学

—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壬子癸丑学制》与清朝最后出台的癸卯学制(1904年1月13日颁布,农历癸卯年)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比如基本上废除了教育权利上的两性差别,女子教育正式列入了学制系统;取消了专门为贵族设立的各类学校;取消了按学校等级奖励毕业生出身的制度;规定小学废止读经课、大学取消经科,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课程和劳动生活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上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适合儿童身心特点,反对体罚学生;缩短了学制年限;除高等师范学校外,其余各级各类学校都允许私人创立。

——摘编自吴洪成、苏国安《我国第一部现代学制的诞生——民初《壬子癸丑学制》探析》

材料三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民国初期与新中国初期在教育变革上的相似之处。

2018-09-15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