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D.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由于在此之前各大行政区、省、市的院系调整委员会已经相继成立,垂直的行政机构保证了院系调整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到1952年底,四分之三的院校完成了调整工作,一套模仿苏联教育思想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得以建立。

通过调整,从1952年到1951年,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少到14所,工学院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至33所。到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共设置了专业323种,其中工科183种,而文科、政法、财经等专业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到1957年降为9.6%。

除此之外,这次调整还全面改造了高等院校内部结构,高等院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计划、规程制度、教学计划、教材编审、生产实习等都由国家统一掌控。

——摘编自《1952:中国大学的死与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

3 .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今日的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曾经走过的道路,却是无尽的艰辛写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二   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二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的启示?

2018-01-20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教育大辞典》的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有398位,人多集中在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近现代之际(1840年一1919年)。

时期人数概述
春秋战国5他们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炼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两宋时期38他们人数众多,分为众多的教育流派,如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派竞争的时代。这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近现代之际226这一时期教育家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既有开明士坤.也有维新人士,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支庞杂的教育家队伍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蔚为壮观。同时各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教育名词层出不穷,如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教会教育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的革命教育等等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7 .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国社会已不存在阶级斗争

8 .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指出材料四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哪些启示。

2017-08-06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7年上半年,北大经济系正式开设一向被视为资产阶级学说的凯恩斯经济学。与北大这一行为关系最密切的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10 . 电影《邓稼先》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这体现出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