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5次组卷 | 66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中学2023届高三(十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画像《邢渠哺父》,描写了邢渠跪身执双箸哺父场面。读图可推知当时
A.儒家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豪强地主庄园基本生活情况
C.儒学出现世俗化思辨化趋势D.国家统一引发社会习俗改变
4 . 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春秋】

老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西汉】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A.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B.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D.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
2022-03-14更新 | 592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9-01-30更新 | 8398次组卷 | 14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