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下表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士”身份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西周到春秋

“士”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与国君、卿大夫有着亲疏不等的宗法关系。

战国

“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A.推动了民间讲学的出现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使得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 .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但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虽然推崇孔子,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A.诸子学说争鸣远多于融合B.诸子思想开始兼收并蓄
C.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发展
3 . 秦惠文王在位时,不少墨家学派人士来到秦国,荀子也曾造访秦国。在秦国主持朝政者如商鞅、李斯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兵家、纵横家在秦国的活动也十分频繁。这反映了
A.秦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秦国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特点D.儒法思想对秦国的影响深远
4 . 下列与图所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百家争鸣,各派学说自由发展B.“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出现
C.国君采用何种学派,取舍纠结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2021-09-01更新 | 292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