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统治者对百姓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呼吁统治者“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这反映出他们
A.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B.倡导统治者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C.关注政治生活的强烈意识D.宣传以道德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2022-06-2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2022-06-23更新 | 321次组卷 | 47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战国时期,儒者习礼必习乐,他们认为音乐不仅可以“兴”、“观”、“群”、“怨”,而且是节制与区分等级的象征,墨子却认为音乐不能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因而没有必要。这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桎梏B.墨家流行源于对儒家的批判
C.社会巨变导致时代风尚变化D.思想的多元造成了社会分裂
2022-06-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向大禹那样“使老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B.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C.代表下层平民利益D.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2022-06-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其思想反映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阴阳家
2022-06-1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两者的主张
A.蕴含了传统伦理道德B.影响了后世用人制度
C.体现了民本政治伦理D.反映了儒家学说精髓
2022-06-1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墨家在思想上一方面追求举贤任能,另一方面又强调尚同服从:一方面追求兼爱、平均,另一方面又主张专制统治:一方面强调强力和非命,另方面又尊尚鬼神.据此可知,墨家思想(       
A.首倡建立君主专制B.代表统治阶层利益C.具有明显的功利性D.理性主义色彩深厚
2022-06-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时期,墨子基于“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提出“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     )
A.融合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精髓B.蕴含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
C.突破了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D.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
2022-06-04更新 | 414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墨子说:“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由此可知,墨子服饰观的特点是(     
A.强调身份差别,合乎礼制     B .崇尚质朴自然,追求节俭
C.重视经济实用,不求奢华     D.蕴含道德伦理,不求雕饰
2022-05-3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避亲疏。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差别,将别人的父亲等同于自己的父亲,那就等于没有自己的父亲。这种认识差别主要是由于二者
A.对孝道的态度不同B.阶级立场不同C.对其他学派的排斥D.社会环境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