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墨子曾经主张利用宗教来治理国家,将“天志”(天的愿望)作为治理国家的“法仪”。董仲舒希望利用天的权威来制约君权,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表明(     
A.儒墨两家思想相互交融B.神化君权成为社会共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有序社会成为共同追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记载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2022-01-27更新 | 852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代之前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是自然事物及某些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而到了汉代,一些“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为人淳厚”“视民如子”的官吏也成了民间信仰的对象。这反映出汉代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改革
C.主流价值观的变动D.君主专制的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A.拓宽了官员晋升的渠道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7 . 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了灾害,这就是对人间的警告,如果不去反省改正,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由此可知,“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     
A.借助自然强化皇权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宗教迷信盛行一时D.儒学仁政民本思想
2022-07-12更新 | 472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4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武威出土竹简记载,汉宣帝时期颁布法令“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高年授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这反映了西汉时期
A.“以孝治天下”的理念B.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体系
C.人口增长使老龄化严重D.强调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2022-03-20更新 | 22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2(山东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武梁祠画像石

画像简介

图1 夏桀人辇图

图中夏桀侧身向右,肩扛带长弯钩的战戟,骑于两女子身体之上,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他的昏庸与残暴。“夏桀图”被配置在西壁的最左端,也是帝王像的最后一幅,而且在武梁祠的帝王图像除了夏桀是暴君,其他都是圣贤之君。

图2 梁高行图

此图取材于《列女传》,描绘的是梁高行割鼻拒聘的故事:春秋时期,高行丧偶,寡居在家,梁王爱慕其出众的容貌,于是派侍从捧黄金前去求婚,但高行誓死不从。为保全贞节,不惜用割鼻自残的方式拒绝梁王。

图3 曾母投杼图

图中描绘了孔子弟子曾参恭顺地跪坐在母亲身后,双手呈作揖状举至胸口,母亲坐在织布机前,转过身,手中之梭掉落的情景。图上下皆刻有“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

图4 蔺相如完璧归赵图

图中蔺相如举起玉壁站在右边,秦王在左边紧张的看着蔺相如,伸臂扬手阻止;身后的大臣也显露出惊慌的神情。画像中蔺相如不畏强暴,大义凛然之气跃然石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汉代武梁祠画像石的思想内涵”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