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第一次综合创新。董仲舒认为,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应该一统于“天”,也就是所谓“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独尊儒学,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设立官学之途,通经入仕,“经”在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承担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士人通过读经、学经方能获得入仕资格。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布衣以儒术拜相封侯,是汉代转向文治的一大标志。

——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多次谈及民族文化继承问题,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周恩来也说道:“优良的传统都应该提倡,但是要正确地发展。要抽取好的,排斥糟粕。不要以为凡是研究古典的书就是复古。”1938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救亡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提出:“为保卫祖国,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为创造中国崭新的文化,而尽自己最后一滴血。”1943526日,中共中央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张卫波、王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022-01-10更新 | 277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9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

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