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
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
2 . 于右任《汉武帝陵》:“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非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该诗针对的是(     
A.秦始皇B.汉文帝C.汉武帝D.董仲舒
2022-11-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董仲舒认为,人和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如果自然界发生了灾害,这就是对人间的警告,如果不去反省改正,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由此可知,“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     
A.借助自然强化皇权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宗教迷信盛行一时D.儒学仁政民本思想
2022-07-12更新 | 472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4 . 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士”,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

——摘编自《商君书·定分》

材料三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从人性的角度看,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是不同的,人性的特征主要指中民之性的特征,即“有贪有仁”“有善质而未能善”“性待教而为善”,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就不能达到善的境界,能否达到善全靠教育决定。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商鞅所倡导的教育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际效果。
(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2022-05-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西汉《春秋繁露》说,雁就像“长者”,在民之上,先后有序,有行列之治;羊有角而不用,就像仁者,杀它也不啼,就像死士义者,羔羊跪食于其母,就像知礼的人。作者对动物自然习性的诠释意在
A.倡导天人合一B.塑造社会道统
C.宣扬君权神授D.重构宗法秩序
7 . 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发生重大变化.共表现就是以营日圣王批评现实,转交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儒学
A.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学传统价值备受质疑
9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汉帝国建立了“天下国家”体制,而精耕农业、儒家思想与文官组织也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秦汉时代发展了精耕农业,也由此发展了以农舍工业为商品生产基地的全国性市场经济体系。庞大的市场网,依托于一个联系全中国的道路网,其中干道的路线,至今仍是公路,铁道及重要水运航线。秦汉时代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汉代中国的政权逐渐走向开放,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汉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由别的途径晋用,不是恩荫即是察举。汉代对四邻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放。四百年的长期安定,汉代各地之间人才、观念与物产都经过不断的流动与周转,各种资源匀散于全国各处,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内容。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围绕“中华文化共同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