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


强调内容实施方式特点目的
儒家礼义伦理道德教化以理服人王道
法家法治制度法律刑罚以力服人霸道

——马小红《古法新论》

材料二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并各列举一个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1-12-22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