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毁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草,迪绝百流,遥乃兴学校,置悔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教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策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 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裁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燑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2 . 中国古代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倾向,儒家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哲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他主张“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
范仲淹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主动担起社会重任。
顾炎武针对当时治学风气,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头篆刻,亦何益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